央视《面对面》专访张伯礼:第一次见到张院士落泪(组图)

中红网《振兴中医》栏目北京2020年3月25日电(来源:正道正德(ID:zhengdaozhengde;作者:守一同道)

临危受命“这份信任是无价的 绝对不能推”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忙于指导疫情防控的张伯礼,接到了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飞赴武汉的通知。1月27日,作为中医医疗救治专家,张伯礼随中央指导组乘机抵达武汉。说到来武汉时的情形,张伯礼一时哽咽难言。

张伯礼:知道当时武汉的疫情很重,也有思想准备要来,甚至自己想申请来,但是来那个瞬间,这么一下触到泪点上了。

记者:为什么说到这个时间的时候,您反应会这么大?

张伯礼:一个是悲壮,因为当时武汉情况已经是很严重的,并且当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远远不像现在了解那么多,我这个岁数本身在这摆着,说明疫情很重才让我来负责,否则不会让我这个老头来。

为什么张院士会流下激动的泪水呢?因为太悲壮了。70多岁,本应是一个早就退休,应该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但作为一名中医战士,张院士显然肩膀上承担的要更多,尤其是在当时大疫当前的情况下。

虽然张院士早就做好了要去武汉的准备,也准备申请,但当时面对新冠肺炎,中医的了解远远不像现在这么多,可以说张院士内心也是没有太多的底的。但面对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张院士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匆匆地赶往武汉这个重灾区,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中医能派上用场,能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记者:您可以说不来吗?

张伯礼:绝对不能说,没想到不来,一点都没想过,不紧张不会叫你来,这是一个。第二个领导叫你来就是一份信任,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

这是笔者守一第一次见到张院士流泪。我想这泪水中,包含了太多的感情,有悲壮,有辛酸,有无奈,也有中医终于能够派上用场的激动。

张院士面对国家的这份信任,内心应该是无比激动的。不到万分紧急,也不可能派一个70多岁的老人去战场上接受检验。张院士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在接受采访时,武汉已经清零。

2003年,张伯礼曾组建中医医疗队,抗击非典。

17年后,他临危受命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出了在西医没有特效药、疫苗的情况下,对集中隔离的疑似患者实行中医治疗,“中药漫灌”,一是别错失治疗时机,二是安慰情绪的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张伯礼:刚开始中药推得很难,有人说中药没效,所以我说这次特别感谢中央指导组,特别感谢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决策,支持中药,要不我们也不敢那么大胆去做。当时我开出方子来,试着给湖北一个叫九州通的企业打电话,我说现在有那么个事,能不能帮忙做点药?他说没问题,你说做多少我们都能做,我们都全力配合。我说没有钱,现在不知道谁给钱,因为这个事不是短期煮几天,可能是长期的,我相信政府最后会埋单。人家不问价钱,直到现在也没问。第一天3000袋,第二天就10000袋,我当时说的名不好听,“中药漫灌”,就是全都给。

为什么要“中药漫灌”呢?因为当时的武汉已经乱了,已经快要控制不住场面,医疗资源已经枯竭,病人排不上队,医院顾不上看病,大家慌作一团。这个时候用大锅煮药漫灌,可以说是最好的办法。我们的华夏先贤也是用这种办法控制住每一次瘟疫的。

了解点历史的都知道,中华民族经受住了大大小小300多次的瘟疫,而国外的很多民族,他们由于没有中医这种先进的医学,每次面对疫情都很无助,很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就是因为瘟疫。

而且这种瘟疫的流行,病因基本是相同的,在分不清到底谁被感染的情况下,这种“中药漫灌”,能很好地把疫情控制住。不管有病没病,都把你治好。

我们平时说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那是在中医资源够用的情况下。而面对瘟疫的流行,中医资源不够的情况下,这种大锅煮药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能够大面积地控制住瘟疫流行的源头。

而且,这次中医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不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是不可能的。

张院士说一开始中医药的推广是很难的,很多人说中医药没有效,这么大面积地让患者喝中药,对老百姓负责任吗?

我们在采访中看到记者问,哪来的反弹意见?张院士回答是两个字:都有。

一方面是病患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则是大家都懂得的某些人的阻挠。那些人丧尽天良,为了利益不顾百姓死活,罪该万死。

如果不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及时换帅,湖北省和武汉市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真的不敢想象。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效果不错。

张伯礼:从疑似病人里最后确诊的病人开始能确诊到百分之九十,隔离以后喝中药七八天以后再检查,这些确诊的病人里边大幅度下降,下降到百分之三十。(后来到3月5日左右,已经下降到百分之三)服用中药还起到了一个隔离、安抚人心、鉴别的作用。有的病人几天好了,不烧了,这是治愈了。他可能就是个流感,因为那时候也正是流感的季节,所以他可能就治好了。还有的病人虽然不烧了,但一检查核酸是阳性的,这可能就是个确诊病人,就到定点医院把他隔离开。还有一个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不是治疗问题,是恐慌,那时候给我关在里边不给我任何药吃,我觉得是无助的。没有药,跟一天吃几副药吃两袋药不一样,让病人觉得最起码我吃药了。

要明白,当时的情况下,所谓的西医“神药”虽然被炒得很热,但有没有效果还不知道,而且要等到4月份了。这个时候,大家最需要的就是希望和信心。西医特效药还没研制出来,中医就已经快要打扫战场了。如果没有中医,我们要多死多少老百姓?要给中国造成多大的恐慌和损失?

毛主席说,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富,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

这种财富,既是物质上的,又是精神上的。

    中医“承包”方舱医院,564个轻症患者无一人转重

2月初,在中央指导组推动下,武汉着手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为14家“方舱医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张伯礼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经中央指导组的批准,张伯礼作为名誉院长,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张伯礼:我在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中医院已经收治过轻症病人,用中药治疗完全能治好,但我们最后也说中西医结合。我这里边也有西医的仪器设备,一些急救的药物也有,这样病人也放心,我们也放心。

张院士,您的话我听懂了,用中医药治疗完全能治好,虽然最后还是说中西医结合,这是一种体面的说法,一种留面子的说法。毕竟西医的仪器设备在那放着,有个别的病患也可能确实用到了一些仪器。而且在大家普遍接受西医而不信任中医的情况下,放一些西医设备进去能让患者放心。

当然了,守一始终认为,仪器和设备是不分中西的,不能说用了设备就算上了西医,难道中医就不能用仪器?

而且守一还认为,所有的仪器,只有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如果没有了中医的理论指导,这些所谓的科学仪器就会失去方向,甚至是对病患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

据统计,从2月14日开舱,到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在26天运营中,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其中治愈482人,82人包含14名有基础病的患者按照休舱要求转至定点医院,所有患者中没有1例从轻症转向重症。

张伯礼:564个病人里没有转重的,按照一般情况这些病人里边有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十要转成重症,我们一个没有。病人退烧了,有些人还是模棱两可,但很重要的是,血里的指标变了。冠状病毒对人的伤害很大,损害人的免疫功能,免疫功能表现在你身体的白细胞数量都在下降,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在下降,淋巴细胞在下降,所以造血的功能都受到影响。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病人好转以后,他的淋巴细胞数上去了,白细胞数上来了,就是症状改善了,血里的生化指标在改善。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用中医进行治疗,不仅是症状好了,相应的内在的血液生化指标也改善了,这说明从内到外,都治好了,是标本兼治。

更重要的是,以中医为主的江夏方舱医院,收治564名病患,无1例转重。张院士所说的按照一般情况下,是有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十转成重症的。什么叫一般情况下?我想这又是张院士在给谁留面子吧?

在采访中张院士也讲了一个小故事,那就是一名愿意喝中药的老太太和一名不愿意喝中药的小姑娘的故事。喝中药的老太太都退烧了,吃西药的小姑娘还不见好,在老太太的劝说和事实面前,小姑娘决定尝试中药,终于也在中医的力量下,被治好了。

在生与死面前,大部分人选择了活下去。谁让人们活下去?答案是中医。

自己签字摘除胆囊 “绝对不能撤离前线”

除了江夏方舱医院之外,后来,在武汉市投入使用的全部方舱医院的治疗中,中药的使用率超过了百分之九十。那段时间,指导临床、进入隔离病区察看患者、亲自拟方、巡查医院等等,张伯礼不分昼夜高负荷工作。2月15日凌晨,张伯礼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之前,张伯礼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字。手术很成功,但手术之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

张伯礼:两个腿要伸直待着,最少要待两个星期,我说两个星期可真不行,实在是不行,我尽量听话,一个星期,多给点药,之后住了一个星期。

如果不听话,您会跑到哪儿去?

张伯礼:定点医院你不去啊,方舱你不去吗?

您想干吗去?

张伯礼:我想指挥战斗。我说我听话,在房间里待着,在房间里就可以处理很多事了。腿的事我第一次说,我跟学生都不说。

您为什么不想让别人知道?

张伯礼:动摇军心,在这期间国家中医药局一直往回赶我,让我回天津去。

为什么当时让您来三个月这时候又赶您?

张伯礼:他说你有病了,你那么大岁数了,人家都挺害怕你在这出点好坏谁担责。

您想回吗?

张伯礼:绝对不可能的,我是绝对不回。刚铺开打仗,你怎么就撤离战线了。

把“胆”留在武汉,我相信这一定是张院士的无奈之举。这一点肯定要被很多中医黑抓住不放。其实在央视采访前,守一也通过网友得知了张院士做手术的消息,守一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在看到央视这个采访后,才知道原来是真的。

为什么一开始不相信呢?因为但凡懂点中医常识的人都明白,这种脏腑摘除手术,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在一名中医人身上实施的。因为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是有用的,并不是像西医说的那样这没用可以摘,那没用可以摘。

人是天地的产物,天地是不会错的。给你的器官,那一定是有用的,相信老天爷是不会错的。

但为什么张院士作为中医领军人物,却愿意接受胆囊摘除手术呢?因为要指挥作战。这种做法,就类似于弃车保帅,在当时的情况下,张院士就是军心,张院士如果回家休养,军心一散,可能就会是另一种结局。

要知道,胆囊炎并不是什么大病,癌症中医都能治,更何况是小小的胆囊炎。张院士如果回家休养,用中医治疗,胆囊炎肯定能治好,只不过时间不允许。因为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疼痛难忍,为了能继续在战场指挥,张院士只能忍痛割爱,把胆留在武汉,与武汉人民肝胆相照。

自始至终,我们在采访中看到,张院士一直都是自信而又内敛的。中医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我们也没有看到张院士有丝毫的膨胀,依然是文质彬彬。这份自信和含蓄,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信,没有丝毫夸大,也没有丝毫的卑微,实事求是,用疗效说话,用事实讲理。

要明白,只有不自信,才会变着法地想要消灭对方。而自信的一方,根本不会在意你的对手有多强大,因为自己足够强大。

在采访最后,张院士交待自己的儿子张磊,要赶快休整好身体,为海外抗疫继续做出中医更大的贡献,因为世界需要中医。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3日06版报道,中医已经开始出征海外,助力全球抗疫了。

守一相信,中医的复兴,已经指日可待。中医的命运,始终同华夏民族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华夏复兴之日,就是中医遍地开花之时。

中华道医会在京成立 旨在大力发展中医事业

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委员会2014年12月6日在北京成立,其宗旨在大力发展中医事业。图为成立大会暨新闻发布会现场。(中红网江山摄)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萧军研究会会长王治国在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委员会成立新闻发布会上。(中红网孟爽摄)

中国萧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老子研究会会长、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委员会会长萧鸣在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会成立新闻发布会上致词。(赵朋洋摄)

毛主席管家吴连登在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委员会成立新闻发布会上。(赵朋洋摄)

朱德元帅儿媳赵力平在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委员会成立新闻发布会上。(中红网李学叶摄)

执行会长、中华老子研究会道医学专家杜元胜在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会成立新闻发布会上致词。(中红网孟爽摄)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传统医学经典中医学专家魏守震在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会成立新闻发布会上致词。(中红网李学叶摄)

中华老子研究会原会长邸振兴在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会成立新闻发布会上致词。(中红网江山摄)

中红网北京2014年12月6日电(江山、赵朋洋、赵玉兴、李学叶、孟爽) “弘扬中华传统,大力振兴中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梦,中华魂!”……

一句句振奋人心的话语,一阵阵悦耳动听的京剧,今天久久回荡在北京市西城区护寺街的护国新天地大厦。这是由中国萧军研究会主办,中华老子研究会、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经济与旅游电视台、中红网协办的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的新闻发布会情景,其宗旨在大力发展中医事业。

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华道医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发字【2013】第44号文件(76、77、78条)规定,经国家一级社团中国萧军研究会批准成立的二级分支机构,已在民政部进行报备;总部设在首都北京,首任会长是著名作家萧军之子萧鸣先生;执行会长是中华老子研究会道医学专家杜元胜先生;副会长是著名道医专家高从文先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是中华传统医学经典中医学专家魏守震先生;副会长有预测学和心理治疗学专家杨艳女士等。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萧军研究会会长王治国,中国萧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老子研究会会长、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会会长萧鸣,毛主席管家吴连登,朱德元帅儿媳赵力平,中华老子研究会原会长邸振兴,武警学院原院长韩双智少将,中纪委原巡视员戴俭明,国土资源部原纪委书记李国继,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姜文华,北京大卫中医医院院长张占宗等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萧鸣会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首先介绍了中华道医会成立的背景。医学的本质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在以“人”为本为前提的思想指导下,每个国家或部族均在其固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出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主流医学。而中国古圣先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创造了文字,记载和传承了中华老子《道德经》和《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著作对生命健康与疾病产生作了详尽的阐述。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在民族不平等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西方医学的传入,在中国既未促成维新,也没有能帮助中华民族利以批判吸收其精华,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相反,在百事不如人的精神枷锁下,反而起到排斥和扼杀传统医学的作用。为此,党中央在1958年签发的关于发展祖国传统医学的指示,要求“全面继承,系统整理”,即首先要做的是全面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再谈提高。可是多年以来,以西方医学为主流的治疗体系仍在我国蓬勃发展,而传统中医药学却持续萎靡不振。直到2003年非典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中医治疗的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的空前佳绩,充分发挥展示了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和深厚潜力。此次事件后,吴仪副总理在2005年5月发表重要讲话 ;特别强调要大力振兴中医,发展中医。几年来,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很高,中医治病养生在民间也是空前的繁荣。而从继承的角度看,当今临床的疾病内容越来越复杂,奇难怪病也越来越多,造成医生束手无策的现象比比皆是。很显然,继承工作做的很不够,又谈何发展呢!?况且还继续在此基础上盲目求发展,导致中医药学之路越走越偏,几乎处于本末倒置的境地!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今天,我们已经有可能结束这段可悲的历史,若是要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展现于世界的气概拿出来,就必须来一个思想大解放!为此,成立中华道医发展改革委员会,就是一项力争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在当代人类生命健康问题上,奉献我们全部光和热的机构平台,进而成为搭建世界道医联盟的桥梁与纽带。

萧鸣会长在谈到中华道医会的宗旨时指出,要全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医学理论和蒐集实践。正本清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促进民间中医药团体或个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加强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中医药业务水平,从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继承和发展中华道医医药在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发挥实际作用,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作出更大贡献。要将临床证明卓有成效的经方、验方、古方、秘方、偏方等进行编辑整理;以及挖掘民间具有道医专长的旷世奇才和特殊人才;秉承中华老子道法自然、无我、无私、无妄、无为的本源思想;以百姓之心为心,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

萧鸣会长在谈到中华道医会的内涵时说,要以中华古哲圣人老子所著《道德经》核心思想为指导,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以人的身、心、性为目标导向,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用于人的养生益寿,建立以人为本、以民众自身为中心、医患互动进行诊治疾病的一大法门。

萧鸣会长在谈到中华道医会的任务时说,要全面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正本清源,纠谬去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促进民间中医药团体或个人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加强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中医药业务水平,从道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总结出当今中医药领域破解人类生命健康本原所阐发的实际效用,做出更大贡献。同时,承担着与时俱进,建立道医现代化的改革任务,就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土壤里,以传统医学经典为指导思想,以挖掘整理和批判继承的方法,以摆事实的彰显风格,去打破狭隘保守思想的束缚,正确地、彻底地为寻求人类身心健康密码而努力工作。“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华道医委要整合各理事单位的资源优势,把临床经验和医术技巧充分进行交流,力争辐射到国内各省市乃至海外各地区,充分发挥道医的优势,展现道医的价值,让人们了解自身健康的根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发展道医学术理论,培养道医人才;亦组织对中医师、针灸医师、中药师、技师等医务人员进行道医再教育,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医德操守;开展国际培训、人才交流、远程会诊,旨在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建立门户网站,开展信息咨询、信息服务,出版发行学术刊物,宣传中华道医药特色的优势,以促进中医药的广泛传播;以医院、特色专科学院等为平台,普及中华道医医疗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组织评选中华道医医药领域唯一的专业人才奖项“中华道医专业特殊人才奖”,授予各地区在中华道医医药医疗、科研起推动作用取得优秀成果,并为推动中华道医医药学的国际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中华道医会将致力于继承发展改革祖国医学,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必将逐步形成一支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强大力量。

中华道医会执行会长、中华老子研究会道医学专家杜元胜;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传统医学经典中医学专家魏守震,副会长杨艳、张慧云,北京市海淀区原文联主席易海云,北京民间中医协会常务副会长、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组织人孙惠军等,也先后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俄罗斯和法国朋友,也出席了今天的成立大会。

国家京剧院孟令西主持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85岁的老将军申毅,亲笔书写了老子《道德经》名句为内容的书法作品送给大会,以表热烈祝贺。中华老子研究会副秘书长、书法家高源,也向大会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

新闻发布会后,中国国家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和票友们表演了精彩的《中国梦•京剧情》联唱,演出了《霸王别姬》、《秦琼观阵》折子戏,王治国、萧鸣、李涛、杨伟兰等票友演唱了《捉放曹》、《追韩信》、《智取威虎山》、《打龙袍》等清唱。王治国还与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裘派名家方荣翔之孙方旭,同台演唱了《将相和》、《捉放曹》选段。他们的精彩演出,不时博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让大家再次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中华道医会副会长杨艳在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会成立新闻发布会上致词。(中红网李学叶摄)

中华道医会副会长张慧云在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会成立新闻发布会上致词。(中红网李学叶摄)

北京市海淀区原文联主席易海云在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会成立新闻发布会上致词。(中红网江山摄)

北京民间中医协会常务副会长、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组织人孙惠军在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会成立新闻发布会上致词。(中红网李学叶摄)

85岁的老将军申毅,亲笔书写了老子《道德经》名句为内容的书法作品送给大会,以表热烈祝贺。图为孙惠军(右)把书法作品转送给萧鸣会长。(中红网李学叶摄)

中华老子研究会副秘书长、书法家高源(右),向大会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红网李学叶摄)

参加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新闻发布会的与会代表,在一起合影留念。(中红网江山摄)

参加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华道医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新闻发布会的与会代表和俄罗斯友人,在一起合影留念。(中红网孟爽摄)

王治国和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裘派名家方荣翔之孙方旭共同在演唱《捉放曹》。(中红网江山摄)

萧鸣在演唱《追韩信》。(中红网江山摄)

李涛在演唱《智取威虎山》。(中红网江山摄)

中国国家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和票友们演出了《霸王别姬》折子戏。(中红网江山摄)

中国国家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和票友们表演了精彩的《中国梦•京剧情》联唱后,有关领导和演员们合影留念。(中红网江山摄)

传承中医文化,专注健康生活——辛益堂

中医世家辛氏传承网2017年6月8日电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曾经盛极一时,但近代以来,西医的传入对中医的发展造成了冲击,中医在传承自身经典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进步的方法。北京辛益堂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就尝试将中医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让中医能够焕发新的活力,造福更多人。北京辛益堂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辛益堂)是一家集开发销售为一体,拥有药店、实体店及中医养生馆的中医药健康企业。公司目前有四大业务,两大品牌——辛氏传承中医药健康服务系统和辛益堂中医药健康产品研发出品系统。

创始人靳晓玲女士于2012年在北京创办了妙春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为辛氏传承品牌。辛氏传承品牌以道家道医遗留下的医学智慧为核心载体,致力于让每个现代人都能够享受中华医学的福音,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辛氏传承以实体店面的形式在一线、二线城市等诸多地方建立了多家中医养生馆,效果的显著和医者父母心的态度为辛氏传承赢得了良好口碑,辛氏传承品牌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健康产业领军品牌的荣誉。

据了解,公司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发扬与传承中国古老医学。并坚持以“传承、弘扬、行善”的企业价值观,以“承袭道家贵胄,卓然宛若天成,汲取百草精华,惠及万千民众”的思想,用匠人精神铸就中医药产品精华,做良心中医药人,用良心去服务人民大众。

弘扬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践行中医技法造福人类,是辛益堂每一代人的使命。靳晓玲董事长表示:“我们将不断荟萃祖国中医药瑰宝,不断发扬光大中医自信,不断培养中医人才,不断践行中医技法,为中医继脉,为人民造福。”

辛氏传承传承千年道家经络五行疗法

中医世家辛氏传承网2016年11月1日电

“辛氏传承药火罐”品牌创始人靳晓玲出生于道家养生圣地终南山下,邻近道教名山药王山,缘于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靳女士从小就非常痴迷传统文化和道医故事及秘方。

明朝初期,药物火罐疗法是楼观台道家用于养生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方法。历经朝代更迭和社会动荡,药罐疗法在民国时期战乱后传到民间。古人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也是机缘巧合,使她真正结缘钻研这项传承千年的绝学。

靳女士除了对道医的神奇、对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的震撼外,更多的是由感恩到热爱,所以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钻研中国民族医药,掌握民族技法,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靳女士通过各种途径寻访道医拜访名师,之后有幸结缘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六代传人李崇德道长,蒙恩师厚爱,成为入室弟子,赐名高灵。念其纯善,悟性极高,几位恩师耳提面命,将平生所收入集的秘方与道家治病的技法悉数相传。因为中医知识体系繁杂,靳女士先从一些简单、有效、易掌握的中医技法学起,逐步学习“道家经络五行,阴阳平衡”的真谛。十几年来,靳女士也受到了从事医疗工作的家庭长辈的耳濡目染,将道教和医学为一体,融会贯通。道医的传承和家族医学得天独厚的影响,不断领悟“药罐疗法”的内涵,也丰富了家族医学。

靳女士在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遵循恩师的指导,创新与完善制作药火罐秘诀和工艺,在制罐工艺上采用陕西药王山的历代道士秘传药方进行配伍,在药物上本着“创新不离宗”的宗旨更加精益求精,并命名为“道家经络五行药罐疗法”,使这一源于道家的几百年传承中药外用罐疗技法,得以趋于完善、发扬光大。十几年过去了,靳女士在2012年创立了“辛氏传承”药火罐品牌,使得“道家经络五行药罐疗法”自成运行体系,商业模式趋于完善,成为中国第一家运用“经络五行药罐疗法的中医养生连锁机构。

目前在北京、上海、云南、石家庄、包头等地已经开设了多家辛氏传承药火罐连锁门店,弘扬祖国国医精粹,践行传统技法,用老祖宗的医学智慧,让现代人享受中华传统医学的福音,达到身体健康,幸福安宁是靳女士最大的心愿。无论世事变迁,坎坷不断,都没动摇过靳女士从事药火罐中医“治未病”事业的信念。

人们看到,“辛氏传承”道家经络五行药火罐(以下简称药火罐)所采用的药罐,与普通的玻璃罐或者竹筒罐明显不同。靳女士介绍药罐是在陕西药王山下的千年窑厂烧制,烧制每一只药罐,都要经过反复浸药与晾晒烧制等九道复杂过程。

药物火罐的制作和普通火罐不一样,制作时用药王山矿物质泥土、朱砂和中药水等调和烧制而成,制作工艺系国家级非遗。药物火罐属中医外治法,施术部位在人体体表,属经络中的皮部,以特制的瓷罐为工具,里面需要放入秘传配伍中药,借助火力通过张开的毛细血管把中药给进去。

祝贺辛氏传承中医创新疗法研讨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中医世家辛氏传承网2016年10月31日电

“拔火罐”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中医疗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 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今年八月的巴西里约奥运上,美国游泳名将迈克尔·菲尔普斯身上的拔火罐印记引发了中国网友的关注,菲尔普斯竟然是火罐“发烧友”。这种在中国民间被广泛使用的疗法,获得了外国运动员的认可。

“神奇”的“辛氏传承”药火罐

近年来,一只“神奇”的“辛氏传承”药火罐引发了各方的关注。发源于陕西耀县药王山、有着悠久历史的道家养生疗法,开始风靡各大城市。近日,消费日报社编辑部副主任盛辉一行人受邀去到了上海辛氏传承药火罐联洋店,参加了辛氏传承药火罐中医创新疗法研讨会。

辛氏传承品牌创始人靳晓玲,辛氏传承上海区域总经理刘波,中国品牌年会秘书长黄俊杰,中国卫生健康促进会原会长王林泉,东方医院原院长黄庆恒教授,复旦大学五官科医院原副院长林志勇教授、消费日报编辑部副主任盛辉,消费日报·行业观察频道副总监孟伟,上海大众卫生报编辑部主任李文芳、解放日报解放网保健养生主编李文芳、新民晚报高级编辑潘家新等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海辛氏传承中医创新疗法研讨会上,上海行业内权威专家、行业协会和媒体对辛氏传承药火罐这一中医疗法高度认可,与会专家表示,中医外治疗法是经历几千年被广泛使用和认可的疗法,加上辛氏传承创新利用道家思想和道医理论的药物火罐是传承加科学的中药古方外用,集罐疗、热敷、渗透、炙疗结合于一体的传承加创新的古方今用综合疗法,在提高人体自身阳气的同时扶正祛邪,使身体五脏阴阳平衡、从而调动人体自我修复功能起到调理和养生的作用。中医认为身体好就是达到平衡,辛氏传承药火罐恰恰就是通过外治调理达到脏腑功能的平衡和至高境界,理论基础非常扎实和令人信服!

专家还谈到中医疗法的市场前景非常好,预言辛氏传承药罐疗法在5-10年内可以进入中药大学的教材,进入中医医院造福更多的群众。辛氏传承药火罐这种外治疗法值得大力发扬!

同时专家还勉励辛氏传承要明确保健和养生的定位,动员一批中医专家进行学术研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研究透彻,并应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理论和数据,为中医和辛氏传承品牌坚定走下去打好坚实基础。

专家和媒体都注意到国家要推动健康中国,大力提倡保健和养生观念,现在政策比较支持中医行业发展,鼓励和挖掘民间中医的宝贵资源并将之发扬光大,这给了辛氏传承药火罐极大的发展空间。

辛氏传承药火罐喜获消费者满意的未病预防调理基地荣誉

研讨会上,受邀从北京赶来的消费日报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消费质量安全万里行秘书长盛辉先生介绍了辛氏传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口碑,与一些业内专家的认可。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相当数量的消费者跟踪,中国消费质量安全万里行组委会向辛氏传承药火罐颁发了消费者满意的未病预防调理基地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牌,勉励辛氏传承继续做强做深,将老祖宗传承的中医瑰宝发扬光大,造福更多百姓,为中国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辛氏传承将传承发扬中国古老医学,以陕西药王山道家秘笈为本,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将中国古老医术传播发扬。以“传承、 弘扬、 行善、回归主流、激浊扬清”的企业价值观,以“承袭道家贵胄,卓然宛若天成,汲取百草精华,惠及万千民众”之思想,用匠人精神铸就中医药产品精华,做良心中医药人,用良心去服务人民大众。

公司从预防、治疗当代人群各类疾病及亚健康问题入手,秉承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不断实现“古方今用”,满足未病预防、调理、养生、保健、美容等方面的核心需求。公司将用“互联网+中医传承文化”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实现中华古老医学更快速、更多元、更系统地传播。

不断荟萃祖国中医药瑰宝,不断发扬光大中医自信,不断培养中医人才,不断践行中医技法,为中医继脉,为人民造福是辛氏传承人永远的使命。

辛氏传承将道家中医药健康事业发扬光大

辛氏传承将传承发扬中国古老医学,以陕西药王山道家秘笈为本,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将中国古老医术传播发扬。以“传承、 弘扬、 行善、回归主流、激浊扬清”的企业价值观,以“承袭道家贵胄,卓然宛若天成,汲取百草精华,惠及万千民众”之思想,用匠人精神铸就中医药产品精华,做良心中医药人,用良心去服务人民大众。

公司从预防、治疗当代人群各类疾病及亚健康问题入手,秉承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不断实现“古方今用”,满足未病预防、调理、养生、保健、美容等方面的核心需求。公司将用“互联网+中医传承文化”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实现中华古老医学更快速、更多元、更系统地传播。

不断荟萃祖国中医药瑰宝,不断发扬光大中医自信,不断培养中医人才,不断践行中医技法,为中医继脉,为人民造福是辛氏传承人永远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