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简园第五期全维儿童教育沙龙:整体思维与全维儿童教育体系的对话

活动现场。北京典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麒雷在活动上讲话。中国优生优育协会香慈儿童教育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广安门中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中医心理专家钟雨洁在活动上发言。慢客村云私塾创始人、村长王宏硕(右)在活动上发言。中国设计之窗ADC设计研修院导师、神农院联合创始人、文化产业主理人吴晓山(中)在活动上发言。全维(海南)精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辉腾主持活动并发言。活动认为,母亲的角色对孩子的教育极其重要的。这是与会部分女性嘉宾合影。合影。一排左起:杨麒雷、张辉腾、江山、钟玉洁。二排左起:王宏硕、吴晓山、马雷、赵紫岳、杨利霞、郭德久域。

中红网北京202249日电(江山、金梅、布铁威)

“儿童教育寓教于乐!”

“办好儿童教育,让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

今天上午,香山简园第五期全维儿童教育沙龙:整体思维与全维儿童教育体系的对话在北京香山简园举行。

活动通过对整体思维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案例的介绍,全维儿童教育体系的阐述,诠释了整体思维在全维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场景。

杨麒雷教授在活动上对整体思维教育项目进行了介绍。整体思维教育项目是以杨麒雷教授十七年的研究成果和荣获的国家知识产权的“整体思维与整体学习”理论和“整体思维动态螺旋创新模型”理论为基础所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思维教育体系。

杨麒雷说,该体系揭示了思维的形成机制、思维的基本规律和随年龄增长的思维变化的规律。发现了左右均衡思维是人的基本思维形式,而整体思维是人类高级的思维形式。找到了实现整体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了在脑海中建立“头脑图书馆”的三维立体的科学高效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者的思维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学习者一生的学习问题,提升了学习者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质量,找到了符合大脑思维规律的最有效的方法。对全民素质的提升和创新型人才和各领域各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维(海南)精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辉腾介绍了“爱和艺术赋能幼教”的缘起和目的:以钟雨洁教授的《中医儿童心脑发展教育体系》来培养完整健全人格,在7岁之前掌握自学能力和如何健康不得病的方法,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正如“师父领入门,修行靠个人”。未来幼教老师的职责、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角色定位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慢客村云私塾创始人、村长王宏硕讲述了他创办的“慢客村云私塾”培养“自驱娃”,也是强调老师只需要点燃孩子们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孩子们就能够很好地自学。他说,其实教育又创新,也有回归,回归到以人为中心。我认为教育就两个字“简单”。一个人、一个孩子如果被点燃使命,他就会开始自我学习。所以孩子是不需要教育的,需要被点燃。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香慈儿童教育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广安门中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中医心理专家钟雨洁在活动上说,《如何与孩子好好说话》这本书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的书稿,这是我在二十多年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在家庭环境中如何与0~7岁的孩子好好说话。其实孩子就是在说话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以及应对这个世界的能力。我觉得我们在探讨的同时,我们也要呈现成果。我希望更多的时候我们能呈现成果出来,我这边的成果是比较多的。“坐而论道”的意义有限,希望能够吸纳成果展现得环节,例如带四、五位孩子来现场教学等等。

中国设计之窗ADC设计研修院导师、神农院联合创始人、文化产业主理人吴晓山在活动上介绍了设计思维和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程,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方法,它利用设计者的理解和方法,将技术可行性、商业策略与用户需求相匹配,从而转化为客户价值和市场机会。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它被普遍认为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的性质,能够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斯坦福大学有一门课叫“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目的是为了帮助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解决他们的迷茫、困惑和焦虑,帮助他们系统地设计自己的快乐人生。

有关嘉宾还就“爱和艺术赋能幼儿园,呵护孩子们本自具足的灵性”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红网总编辑江山在活动上做了总结讲话。他说,杨麒雷老师的主题讲话非常好,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完全符合国情;沙龙活动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香山》杂志拟转载相关新闻报道;我要向张辉腾、钟雨洁老师赠送《将军寄语》图书、“敬心”书法作品,表达敬意。儿童教育关系祖国未来,希望能够出培养更多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认为幼儿教育关系祖国未来,希望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全维(海南)精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辉腾,北京典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麒雷,中国优生优育协会香慈儿童教育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广安门中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中医心理专家钟雨洁,中红网总编辑江山,慢客村云私塾创始人、村长王宏硕,大爱基金中国区总裁朱洁,世界华圣慈善基金会联合会理事长、世界华人银行筹备发起人、慈善家、牧师郭幼奇,中国设计之窗ADC设计研修院导师、神农院联合创始人、文化产业主理人吴晓山,大自然农业有限公司副总赵紫岳,北京睿灵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利霞,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马雷,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学生郭德久域等。

活动由全维(海南)精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中红网主办,全维教育体系组委会承办。

活动由全维(海南)精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辉腾主持。

 

体育馆路街道“弘扬雷锋精神、传承精神谱系、引领社区治理”雷锋资料展及巡回展圆满落幕

闭幕仪式现场。

体育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秦磊在闭幕仪式上讲话。

体育路街道法南社区居民代表虞黎在闭幕仪式上发言。

109中学小学部五年级2班孟凡暄在闭幕仪式上发言。

“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辖区企业代表、方圣集团董事长王涛在闭幕仪式上发言。

北京市邓州商会会长习志亮在闭幕仪式上讲话。

北京市邓州商会副会长习海彦在闭幕仪式上讲话。

北京市邓州商会常务副会长程文勤在闭幕仪式上讲话。

深圳市邓州商会执行会长路德会在闭幕仪式上讲话。

原朝阳门外街道工委书记武清林在闭幕仪式上讲话。

一带一路工作委员会付李主任在闭幕仪式上讲话。

民间红色收藏家、本次雷锋资料展展品提供者周金富在闭幕仪式上讲话。

全国学雷锋标兵、全国劳动模范李高峰在闭幕仪式上讲话。

《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少将在闭幕仪式上讲话。

有关领导和嘉宾为居民“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先进代表”西唐社区刘平、葱店社区焦玉熙、东厅社区蔡少兰、南岗子社区保萍、法华南里社区虞黎、体育总局社区费连红、四块玉社区王琪媛、长青社区王玉等颁奖。

有关领导和嘉宾为社区工作者“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先进代表”西唐社区柳培琳、葱店社区陈思、东厅社区尹佳佳、南岗子社区陆通、法华南里社区张晓羽、体育总局社区吴静、四块玉社区张学青、长青园社区董晨等颁奖。

闭幕仪式现场。

全体大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合影。

陶克少将(右二)、秦磊书记(右一)在向观众讲述体育馆路街道办学习雷锋典型事迹。

小学生在雷锋事迹展板前参观。

    中红网北京2022年4月7日电(唐志立、江山、金梅、布铁威、陈胜)

“向雷锋同志学习永远在路上!”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

今天上午,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面面红旗在迎风招展,一块块雷锋事迹展板前游人如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精神谱系、引领社区治理”雷锋资料展闭幕仪式,正在这里举行。活动总结了自今年3月5日以来,街道在辖区8个社区巡回展出雷锋资料展,举办雷锋精神百姓宣讲会、雷锋精神研讨会,组织雷锋志愿者们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继续推进雷锋精神在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引领社区治理,共建美丽体街。

体育馆路街道工委书记秦磊,《新京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朱娜,平谷区政协秘书长胡东升,平谷团区委书记赵菊,《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少将,全国学雷锋标兵、全国劳动模范李高峰,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工会副主席张海生,北京市邓州商会会长习志亮,北京市邓州商会副会长习海彦,北京市邓州商会常务副会长程文勤,北京市邓州商会执行秘书长李荣新,深圳市邓州商会执行会长路德会,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钱嗣杰的学生、国网北京顺义供电公司原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冯立祥,民间红色文化收藏家周金富,《雷锋》杂志社出版发行部主任吕铁军,《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雷锋》杂志社雷锋宣讲团团长卜金宝,《华北电力报》原主编张文睿,中红网总编辑江山,中国民生新闻网、新红网副总编辑魏春香,人民网科技总监胡琪煊,一带一路工作委员会付李主任,“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天坛雷锋车队队长马燕利,“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北京方圣时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涛,“东城榜样”提名奖获得者、德必集团北京城市公司执行总经理雷晓燕,郑新伟先生,武清林书记,钱长锁主任及夫人,何龙安主任及夫人,陈茂泽博士,蔡文源博士,罗艳博士,赵慧怡女士,侯遂生先生,刘曙光先生、王小欧女士等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雷锋精神的各界人士,以及相关媒体与街道雷锋志愿者代表,共同参加了闭幕式活动。

雷锋资料展圆满落幕 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通过弘扬雷锋精神,引领社会治理,我们地区发生了六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邻里关系更和谐了;二是提高了工作效能,干部工作作风更扎实了;三是干部坚定了理想信念,更加通透了;四是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党群关系更加融洽了;五是做实党群服务中心,党组织更有凝聚力了;六是党员干部更加担当作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更有战斗力了。”街道工委书记秦磊表示。

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昂扬的旋律中,雷锋资料展闭幕仪式拉开帷幕。与会嘉宾与居民朋友们共同观看《新时代雷锋精神在体街》宣传片,回顾一个多月地区精彩纷呈的学雷锋系列活动。现场,街道各界代表就参加学雷锋活动发表感想,法华南里社区居民代表虞黎表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都以雷锋为榜样,我们的社区就会更加和谐。”109中学小学部五年2班孟凡暄说:“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要用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同学担起我们少先队员的那份光荣责任,当好雷锋精神的火炬手,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企业代表方圣集团负责人、中国好人榜上榜人物王涛说:“作为企业,感谢街道给我们创造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承担社会责任我们义不容辞。”

仪式通过百余张雷锋资料巡回展精彩瞬间照片和媒体报道情况,再现了街道弘扬雷锋精神、传承精神谱系、引领社区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自2022年3月5日起,体育馆路街道通过举办“弘扬雷锋精神、传承精神谱系、引领社区治理”雷锋资料展及巡回展,组织机关、社区干部、居民、驻街单位员工、学生等2000余人次参观展览,开展雷锋主题百姓宣讲、开设雷锋专题研讨会、开展“微心愿”主题活动、表彰学雷锋先进人物等形式,切实推进雷锋精神走进社区、走入群众、深入社区。

身边雷锋引领带动 学习雷锋蔚然成风

闭幕仪式现场表彰了刘平、焦玉玺、王琪媛等8名居民学雷锋代表,尹佳佳、陆通、张晓羽、吴静等8名践行雷锋精神的优秀社区工作者代表,与会嘉宾为其颁发“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先进代表”证书,高度赞扬他们立足社区,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并勉励他们再接再厉,为社区建设持续贡献志愿力量。

居民雷锋志愿者代表叶建平说,“我有理发这门手艺,能通过这项技能为邻里服务,满足他们的微心愿,我也觉得特别幸福。只要社区和居民需要我,我一定尽力。”

社区工作者纷纷表示,社区工作岗位虽小,但责任重大,我们义务在手,责任在肩,使命在心,将在平凡岗位上踏实进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无愧于人民的社区工作者。

据介绍,体育馆路街道共有155名社区工作者,在为民服务、接诉即办、垃圾分类、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志愿服务中弘扬雷锋精神,持续忘我付出,展示了“东城社工”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风貌。“近几年来,我们的社区工作者持续奋战在为民服务一线,全力以赴,不求回报,我们对每一位社区工作者及家属们都充满感激之情。雷锋资料展闭幕仪式现场表彰,既是认可,也是激励,希望社区工作者再接再厉,为地区的各项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街道工委书记秦磊说。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地区涌现出一批大力发扬雷锋精神、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干部和辖区居民,形成“人人学雷锋,处处有雷锋”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圳市邓州商会执行会长路德会同志说:“在观看雷锋资料展后心潮澎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新时代更应该学习雷锋精神,营造人人争当新时代雷锋的氛围,倡导知荣辱、讲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共建共享我们的美好家园。”北京市邓州商会副会长李刚同志说:“我从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为民服务事迹中备受鼓舞,我也将争做一颗闪光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开拓进取,奋勇争先,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心控智胜(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波说,“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钉子’精神激励人心,我将用雷锋精神鼓舞士气,带动公司管理,更好回馈社区,服务居民。”归国华侨、中共党员吴璧月表示:“作为一名归国华侨,在基层治理工作更要发扬雷锋精神,不怕困难,勇于奉献,从点滴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小巷管家费连红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居民,希望替社区多分忧,替老百姓多办事,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站出来,互帮互助,大家一起共建一个和谐幸福的美好社区。”五十中学生赵嘉豪说:“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乐于助人,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青少年。”

体育馆路街道工委书记秦磊表示:“学习雷锋精神的过程,是我们净化心灵和坚定信念的过程,是我们提升境界和服务水平的过程,我们的干部“用心用情用力”“见人见事见面”,把为人民服务的平凡小事做的更好了,对居民的诉求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立即就办,我们干部的工作作风更加扎实了。未来,我们还将把学习雷锋、争当雷锋活动开展下去,以此引领社会治理,共建美丽家园。”

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著名劳模李素文在沈阳逝世

中红网北京2022年4月7日电(文竹)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李素文4月4日在沈阳逝世,享年89岁。

李素文,曾用名李静婷,女,1933年3月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初中文化。1954年9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56年1月任乐亭县郭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

1957年1月,李素文调到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南塔商店工作,先后任营业员、营业组长,1960年2月任门市部副主任。1963年9月调和平副食品商店,任班长、副政治指导员。

李素文在南塔商店工作时,经常为烈军属、五保户、双职工送货到家。在和平副食品商店时,又创造出“五不、六个一样”的工作方法,即不想私事,不谈私事,不开后门,不走后门,不卖快货;接待生人或熟人一个样,对老人小孩服务周到一个样,对买多买少介绍商品一个样,对买与不买主动热情一个样,开业后闭业前柜台商品丰满一个样,工作忙与闲服务质量一个样。

由于她处处为顾客的困难着想,深受群众欢迎。她的事迹和服务经验,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曾先后在沈阳副食品公司、第二商业局、省市和全国商业系统介绍推广,《沈阳日报》《辽宁日报》《大公报)及辽宁、上海等地的刊物上都登载了她的事迹。1965年在沈阳、北京等地举办了她的先进事迹展览会。

1958年李素文被选为公司、局的先进工作者,1960年被选为沈阳市劳动模范,同年当选为辽宁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59年9月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的接见。1964年被推选为全国商业系统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毛泽东主席接见李素文(左一)等劳动模范。

1968年5月,李素文任沈阳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任中共沈阳市委常委。1972年11月任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常委、共青团辽宁省委书记。

1973年8月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75年2月当选为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42岁时)。

1979年2月回沈阳市糖果厂劳动。1983年8月任沈阳市糖果厂副厂长。1986年10月任沈阳市第一轻工业局供销处副处长(副经理)。1988年9月退休。

李素文退休两年后,她发现一种保健床垫质量不错,就大胆地贷款30万元,自筹20万元,办起了沈阳市第一家专卖店,实现了当老板的梦想。毕竟是名人,她的公司一开张,生意很红火。

此时的李素文已经完全习惯了“人间”的生活。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日子也过得相当不错。她很满意。不过,她有一件心事:她的政治待遇一直没有恢复,全国总工会,省、市有关部门慰问劳模,没有她的份;组织劳模去北京,没有人通知她。这让她深深地感到遗憾。

在人生大起大落面前,李素文经受住了考验,继续保持了全国劳动模范的本色。1998年8月15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到沈阳,在河水清清的南运河将军公园接见了包括李素文在内的30多位劳模。

当江泽民握到李素文的手时,用亲切的口吻说:“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你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仍然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在全国开了一个好头,祝你们健康长寿!

曾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邢燕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邢燕子(1941-2022) 毛主席亲切接见邢燕子 邢燕子(左一)同周恩来总理在一起。 燕子突击队。

著名知青代表邢燕子(左二)、董加耕(右二)、侯隽(左一),当年陕北插队知青、周总理侄子周秉和(右一)2013年6月30日来到河北平山,瞻仰革命圣地西柏坡,图为他们在毛主席旧居前合影留念。(中红网江山摄)

邢燕子(左六)、董加耕(左五)、侯隽(右四)、周秉和(左四)等著名知青代表人物,2013年7月1日来到吕玉兰家乡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参观,图为他们在吕玉兰纪念馆的塑像前合影。左一为东留善固党委书记吕廷祥,右一为党委副书记冯占臣。(中红网江山摄)

晚年邢燕子邢燕子为毛主席122周年诞辰网上献花

中红网北京2022年4月6日电(文竹)

全国人大代表、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最美奋斗者”、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邢燕子(正局级),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6日7时40分不幸逝世,享年81岁。定于2022年4月8日上午7:00,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举行邢燕子遗体告别仪式。根据邢燕子同志生前意愿及家属意见,丧事从简,不接受唁金和花圈。

邢燕子 女,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1941年出生,1958年参加工作,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初中毕业。她没有回到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满怀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农民的豪情壮志,回到当时的宝坻县司家庄村,每天与乡亲们一起去插秧苗、种高粱。司家庄村是个缺少劳力的穷村,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村里劳动力少,她先是组织成立幼儿园,解放妇女劳动力,后来干脆带领女团员,组成了“燕子突击队”。很快,“燕子突击队”从7人扩大到了16人,影响带动全村妇女干了起来。冬季,她带着突击队员砸开三尺厚的冰结网打鱼,晚上打苇帘子,3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600多元钱,种下430亩高产麦,向荒洼要粮。她经历了艰苦生活的考验,数年如一日地忘我劳动,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成绩,在我国农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成为“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曾先后5次受到毛泽东接见、13次受到周恩来接见。她的先进事迹引起全国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响,成为影响一代人的青年标兵。她是中共九大至十三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邢燕子突击队”

邢燕子从小跟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厂长。1958年,中学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面貌。邢燕子的父亲当时是天津陶瓷厂副厂长,她完全有条件当工人,也可以继续读书。当时她的想法很单纯:“农村青年都应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听党的话,不是空洞的口号,要看实际行动,农业这么重要,党需要自己留在农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留在农村。”她选择了回到天津市宝坻县司家庄务农,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突击队”,带领大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刚开始这个队一直没定叫什么名字,1960年的时候,郭沫若写了一首《邢燕子歌》之后,才改名叫“邢燕子突击队”。

邢燕子刚回乡时,生产队派她去幼儿园当教养员,管30多个满地乱跑的孩子。冬天冰上打鱼的季节到了,当时正值三年连续自然灾害时期,打鱼和割苇编帘子是帮助乡亲度过灾荒的主要副业生产。刚18岁的邢燕子串连了7名青年妇女组成北大洼头一个妇女打鱼队,在2尺来厚的冰上凿洞下网,起网时网绳一出来就冻成冰棍,抓在手里刺骨寒,她们白天网鱼,晚上在马灯下编苇帘,三个月下来邢燕子为全队创造了3900多元的副业收入,为全大队乡亲们度过灾荒起了很大作用。邢燕子不仅在生产上不怕苦、不怕累,在生活上也是克勤克俭。她父亲寄给她20元做衣裳,她却把钱借给队里买化肥,司各庄社员都说,有了“燕子队”,全村变了样。邢燕子突击队的劳动内容主要是要抬田治盐碱,抬田就是把田抬高了,水往沟里渗,长庄稼的地就不起碱了;但是抬田一是费劳力,再一个是费地,后来她们想很多办法,如拉沙治田、秸秆治田、秋耕冬灌等。秸秆换田就是把秸秆结成小节,那时候白天没电,天黑了才有电,突击队就是什么时候有电什么时候开始做,一做就是一晚上。她们把秸秆扎成小节之后,第二天早上就去敛尿,把尿都敛到一个大锅里,往里面掺好水,然后把秸秆放在里面浸湿了,再堆在一起发酵,这就是秸秆还田。除此之外,她还带领队员们种下430亩“六九麦”,向荒洼要粮。

1960年10月邢燕子与另外两个全国回乡知青的典型,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徐建春、吕根泽互相下战书,进行“建设新农村”的友谊竞赛,全国各地农村知青纷纷响应他们的号召。在当时严重饥荒已蔓延到全国的关头,邢燕子们发出的劳动竞赛活动,稳定了广大农村青年的情绪,鼓舞了他们“大办农业,大种粮食”的士气。

此后《河北日报》以《邢燕子大办农业范例》套红标题报道了邢燕子的事迹。《人民日报》也介绍了邢燕子的事迹,全国各大报纸、电台和《中国青年》、《中国妇女》纷纷报道,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曾写了《邢燕子歌》:“邢燕子,好榜样/学习王国藩,学习铁姑娘/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乡/园中育幼幼成行,冰上治鱼鱼满网/天荒地冻,抢种垦荒/要使石头长出粮/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一切工作服从党。北大洼变成金银窝/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黄河!”此时邢燕子也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3]

在农村成家扎根

邢燕子出名之后,给邢燕子的信从全国各地涌来,“成麻袋成麻袋地装”,当中更有不少求爱信。这就引起了当地党组织的注意,后来,当地党组织为她选了村里的生产小队长王学芝。原因很简单,王学芝家是困难户,“一家兄弟四个,加上父母,才两间半房”,但他是个老党员,政治上可靠。

1961年7月3日,邢燕子结婚了。夫妻俩穷得什么都买不起,邢燕子嫁过来,公婆只好出去借宿。3天后,新婚的邢燕子就和丈夫搬到了婆家早年喂驴的小草棚里,那个棚子只有1米多宽,没有床,就搭了个简单的土炕,站起来都直不起腰,一下雨就漏水。

邢燕子不能像普通妻子那样天天为丈夫做饭,丈夫就一个人随便对付;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之后,丈夫又当爹又当妈,却从来不曾埋怨过她。邢燕子特别感激的是,她的两个儿子年龄相差8岁,原因是她1962年生了大儿子之后,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先斩后奏,趁到天津开会时采取了避孕措施。就这样,丈夫都没说一个“不”字,还跟她一起瞒着公婆。与王学芝结婚,再一次表明她永远扎根农村的决心。

保持人民本色

1964年6月邢燕子被选为共青团九大代表。同年12月她又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大,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2月26日恰是毛泽东70诞辰,邢燕子被邀请参加毛泽东的家宴,毛泽东不让自己的女儿出席,说:“她不下乡,不配。”与毛泽东同坐在一起的是陈永贵、王进喜、钱学森、邢燕子、董加耕。他笑道:“我要坐在群众一边。”并将自己的一碗饭拨给邢燕子和董加耕,说:“年轻人要多吃啊,要吃饱!”还为他俩添饺子和烧饼。邢燕子的事迹被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她本人曾先后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县委副书记、天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先后当选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但鲜为人知的是,除了开会时作为代表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外,她绝大多数的生活仍然是在最基层的农村,养猪、起猪粪、打猪草,并且她是个不带薪的市委副书记,生活在当时依然十分拮据,甚至经常和丈夫到大洼里为家里拾柴禾。

即便如此,邢燕子依然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她有幸亲眼见证,亲身体验了祖国的日益昌盛,发展壮大,“虽说也赶上了国家的苦日子,但是毕竟我有幸为国家的脱贫致富贡献出了一份力量,并且我的小家也伴随着国家这个大家一起成长了起来。”如今,和每一个退休老人一样,邢燕子也在轻松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夕阳红”,“唱唱老歌、带带孙子、还和老伙伴们一块打打扑克。但和很多老人不同的是,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她依然在社区中发挥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交纳特殊党费,捐助灾区群众,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问题,弘扬革命精神,做报告、讲传统……军营、学校、工矿企业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她老当益壮的身影,“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为我们的祖国贡献出我的最后一份余热。”

 

毛主席理发师周福明同志逝世8日上午8点在八宝山兰庭举行告別仪式

毛主席警卫战士、理发师周福明同志逝世中红网主办第十七场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周福明演讲 周福明与毛主席。周福明陪同毛主席出席会议。 周福明与毛主席。 周福明与毛主席。 周福明与毛主席。 1970年,张玉凤、毛主席、护士吴旭君、卫士(理发师)周福明。 1974年 81岁的毛主席在湖南游泳馆游泳,扶着他的,是卫士周福明。 周福明同志给毛主席蜡像理发。

中红网北京2022年4月5日电(文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央警卫局办公室工作人员、毛主席理发师周福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4日19:19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2022年4月8日上午8时,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周福明同志是毛主席生前的警卫员、理发师。他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17年,是与毛主席最接近的工作人员之一。

周福明,1935年2月生于江苏省邗江县。1953年至1959年在杭州市做理发工作。1960年3月5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1959年12月26日。任毛泽东的理发员、卫士直到主席去世。他为毛泽东最后一次理发,他为毛泽东扶柩守灵。1996年周福明从中央警卫局办公室退休,之后担任毛泽东故居的管理工作等。

第一次给毛主席理发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1959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生日那一天。

那是毛主席视察到期间发生的故事。主席生日那天,他要理发。可是很不巧,理发员小钱感冒了,不能与主席发生近距离接触。怎么办?有关部门就到处找理发师傅。找来找去,找到了我,当时我是单位里的技术骨干、优秀共产党员,挑选能够为主席理发的人、政治和手艺两个条件都合格。一开始来的一位领导找我谈话,他并没有告诉我是要为毛主席理发。上午谈话后,他下午把我接到旺庄宾馆主席住的地方。一到那儿,我就见到了公安厅长王芳。他问我,理一次发要多长时间?我说,要40分钟。他说,20分钟、再多半个小时行不行?我说,首长,够了。于是,就先给王厅长理发,理完后我问他理得行不行?,他说,行!接着,又要我再给处长们理发,让他们一起来“试验”,看我给领导理发紧张不紧张。

晚上10点多钟,有来人通知我,说:“小周,收拾一下工具,有新任务。”我就和他一起,来到西湖“南屏晚钟”附近的游泳馆。到了这儿,我才知道是要给毛主席理发。毛主席的卫士,把我领到主席那儿,我向主席问好。主席说,你好。主席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是江苏扬州人。主席说,扬州“三把刀”。主席又问,理一次头发要多长时间?我回答,最多半小时。就开始为毛主席理发,实际上我用了25分钟就理好了。

理发后,毛主席要游泳。主席问我,会不会游泳?我回答说,会,狗爬式。主席说,那就去“爬爬看”。主席的卫士帮我找了一条裤衩。我们一起游了几十分钟。我向主席说“再见,再见”。主席说,“不是再见,是还要见哪。”

杭州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是3月5日。这一天,毛主席要动身回北京了。那时,组织上已经决定,要把我调到中央警卫局工作。那天,主席见到我,问我去过北京吗?我回答,没有去过。主席说,想去吗?我回答主席,想。就这样,我随主席的专列来到了北京,来到主席的身边工作。

我在主席身边的工作,不只是理发,而是要“从头管到脚”。我的工作能不能得到主席的满意?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比如,过去我不懂保健,没看过按摩。主席每天长时间工作,很劳累,需要适当的做些保健,如按摩一下颈椎、放松一下腿部等。一开始我不会做这些,怎么办?我就下功夫学习。我们住的附近有个澡堂,我就利用工作间隙,特地去向澡堂的捏脚按摩师傅讨教这些技巧。我呢,学得比较快,掌握了要领。后来,主席还夸我,说我做的不比别人差。得到主席的表扬,我的心里很高兴。

枕头·凉席·晒太阳

这是毛主席在中南海办公住宿的菊香书屋。主席睡的床,很有特点,一边高一边低,右边高左边低,两边床沿的水平线相差10公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毛主席的床虽然很宽,但床的左边一半堆满了书,床的右边一半睡人;书的重量很重,堆得又高,为了防止书向右边“倾倒”,压着主席的睡觉,所以就把床的左边做的低一些,以确保安全。

这是主席的枕头。主席共有四个枕头。上头这个,是靠枕,主席坐在床上看书时用的;下头这两个是睡枕,是主席睡觉是用的;还有一个小的,是垫枕,主席看书、倒水时,垫在手肘上用的。

主席的床前,摆放着六个凳子。这是当年主席坐在床上召集人来开会,其他人坐的等子。有时主席开会,他的床前就坐五、六个人,总理、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研究对苏共进行《九评》时的文化人,都坐过这些凳子。

1972年,主席就在这儿,召见过苏联驻华大使契尔年科。这个位置(手指方向),就是契尔年科站立的地方。那天,主席召见他时,就坐在床上,盖着毛巾被,头发也没有梳,叫做“怒发冲冠”。苏联大使进来后,主席只是握了一下他的手,并没有下床。当时,苏联共产党搞大国沙文主义,欺侮弱小的社会主义国家,主席很是气氛,主席就是不卖苏联共产党的账。主席要大使转告他们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不害怕苏联,反对他们搞的那一套。

主席的床上一年四季都垫凉席。主席不睡席梦思,就在床上铺二层棉花褥子,褥子上铺条床单。

主席平时坚持锻炼身体,特别喜欢游戏,还喜欢晒太阳。主席要晒太阳了,我们就用三、四个屏风围起来,让主席坐在里面;主席晒太阳时只穿条裤衩,晒太阳的时间在半小时到四十分钟。主席讲,晒太阳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主席乘坐专列外出视察,要随带一些物品,这些物品的打包、装箱,都是由我负责。箱子上车下车的搬运,是一中队的战士。主席外出有十来个大箱子,箱内大都是装的书。主席外出要带什么书?都是主席写个单子给我,由我去准备好。这些箱子我都编好号,搬运上专列后怎么摆放、要用的物品在哪个箱内,我都一清二楚,使用起来就不会乱套。这些箱子的大小尺寸,是我根据专列过道的空间设计好、让中南海的木工班定制的,这样就能确保上下车搬运方便顺当,还可以防止碰坏专列上的设施。

用冰块降温

毛主席去南方视察工作,到过杭州、武汉、上海等地。主席在这些地方住的次数较多、住的时间较长。主席在上海住过西郊宾馆、锦江饭店。

毛主席第二次回韶山,是1966年的夏天。这一次主席回故乡,住在韶山滴水洞宾馆,一住住了10天。

1966年夏天,韶山的天气很​热。那时的滴水洞宾馆还没有安装空调,主席住的房间内的温度很高。在那个年代,要马上弄一个有冷气的房间,根本不可能。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就动脑筋、想办法,我们想到了在主席住的房间内放冰块降温。

我们联系了制冰块的单位,用车把冰块运到宾馆。

冰块是长方型的,每块很大、很重。我们用大铁钳夹住冰块,两个人把它夹着抬起来,再放到准备好的大澡盆里。冰块放的时间长了,会融化成冰水,房间内铺着地毯,澡盆的盆沿就那么高,如果冰水溢出来,会弄湿铺在房间地上的地毯,弄湿了地毯就不好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就想办法,想到了塑料布,用塑料布垫在下面,防止万一溢出来的冰水湿地毯。就找塑料布垫,垫一块不行,垫二块不行,弄了三块才行。这样,就不怕冰块融化出来的冰来了,冰水渗下去就可以被塑料布接挡住。当时,我们的工作做得很细,做到了冰水不外漏到房间地毯上。主席在这儿住了十天,我们每天换冰块,既保障了室内温度降下来,又保证了冰水不外泄。

主席住在滴水洞的期间,收到江青写来的一封信。主席住了10天,决定回北京。

主席这次回韶山后,一直到他老人家去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为主席补拖鞋

在​生活上,毛主席确实很俭朴。比如,毛主席穿衣服,他的稍好一点的衣服,只有一件春秋季节穿的薄大衣、还有两件中山装;其他的衣服,都是打补丁的。现在这些衣服,都保存在韶山毛主席遗物纪念馆。

毛主席穿的一双皮拖鞋,还是建国初期的。这双皮拖鞋穿得太久了,鞋头的表层皮已经朽了、破损了、能看到里层的衬面布了,主席还是舍不得扔掉。

有一次,主席外出住在武汉。那天,主席的拖鞋又裂开了;趁主席午饭后休息,我就赶快去街上找皮匠补鞋。找到了一个皮匠摊,我请补鞋师傅抓紧时间补。补鞋师傅看到鞋皮已经蚀损得朽了,就讲没法再补了。我心里很焦急,恳请他无论如何给补一补,但是他讲补不了。

主席午休起床这双拖鞋仍要穿的,我必须在这之前办好这件事。怎么办,补鞋师傅办不了,我就动脑子自己来解决。我回到住地,发现主席司机的皮鞋是很软的“鸡皮”,就割了一块,先用水烫洗一下,再用熨斗熨平,然后我就十分细心地把它补到拖鞋的破损面上,把线头的结打到不起眼的地方,防止磕主席的脚面。

起床后,主席把补好的鞋穿在脚上,还专门低头看了几眼。我问主席,补得怎么样?主席说,补得不错。这双拖鞋与毛毯毛巾被一起,在韶山纪念馆。

主席的睡衣、毛巾被,打了80多个补丁,这是经过数数的,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主席的毛巾被破旧到什么程度?上面的线绒绒都掉完了,只剩下筋筋。洗的时候,不能用力抻动,只能在水里轻轻漂动,晾晒后用熨斗熨了,再给主席使用。睡衣和毛巾被这么破旧,我多次提议要更换,但主席就是不让换,一直到他老人家去世也没有换过。

主席只吃两顿饭

主席有一天只吃两顿饭的饮食习惯。主席一天只吃两顿饭,不吃三顿​饭。平时喝稀粥不多,大都是吃饭。

主席一般是早晨六、七点钟才吃晚饭。早晨吃晚饭,怎么理解呢?因为主席晚上办公、通宵办公,天亮才睡觉。主席的生活习惯与一般人不一样。主席一天睡觉六、七个小时,有时只睡二、三个小时。他心里想着国家大事而睡觉少,不是主席不想睡。

主席一天吃两顿饭的饮食习惯,我曾经问我主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主席说,那是很早很早了人。他讲他是湖南人,湖南人在农忙时干活重干活多才吃三顿饭,农闲时吃两顿饭。主席说他是闲人,闲人就吃两顿饭,不能吃三顿饭。我作工作人员都了解主席的性格,像改变一下吃二顿饭的习惯,绝对不能强求于。怎么饮食、吃什么好,主席都知道。

主席最喜欢吃的东​西,确实是红烧肉。主席平时也吃点鱼。

有人讲,主席一顿也没有吃过山珍海味,这个说法不真实。主席担任国家主席的时候,外事接待宴请贵宾,所以伙食安排不能弄得太简单,其中应该有好的菜谱。在家里,主席吃的饭食很简单,从不铺张浪费。

主席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我们跟随主席到外地活动,每天有三角钱的补助。主席也是外出人员之一,也能享受这个待遇,但主席坚决不要。主席为什么不要?主席说:“我有稿费,不需要国家再补贴。不够,在稿费里支一点就可以了。”

主席的稿费确实不少,但他个人一分钱也不要,都交给国库了。他走(去世)之前有过交待,自己的孩子也不能给。

主席走(去世)后,组织上考虑给李敏、李讷、毛新宇每人二千元,买个冰箱电视机什么的。那个年代,有的老百姓家里已有了这些家用电器,但她们家没有。组织上为什么要考虑给主席的子女一点钱?因为主席走后,她们要搬出中南海。她们搬出来后,谁来考虑给主席的孩子生活条件上搞一点改善?所以组织上决定从主席稿费中拿出一点来给她们。主席生前一点不搞特殊化,孩子们对主席非常尊敬。

主席每天这顿晚饭,是我陪着主席吃的。有一天,就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严重事件”。那是1963年发生的事,那天主席的晚饭菜有一小块鸡肉。吃着吃着,突然我发现主席在用筷子使劲掏嘴巴,而且在捅上层的牙齿。我一看,吓着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一根碎骨头卡在牙缝里捅不出来。因为主席每顿晚饭前要吃安眠药,吃好饭后药效上来就可以睡觉了;此刻,主席刚吃过了安眠药,手有点使不上劲。我急中生智,说,主席,您把嘴张大一点,让我看看。我就趁着主席张口的时机,把手指伸进去,终于把鸡骨头拔了出来。

事后,我向汪东兴报告了这件事,他要我绝对保密。第二天晚饭时,我对主席讲,今后能否不吃带骨头和带刺的荤菜?主席听后,笑了起来。后来,我们规定厨师,主席晚饭这一顿上的荤菜,一律不能带有骨头鱼刺,主席的饮食安全必须绝对保证。

最后给主席理发

听闻毛泽东过世的消息,主席理发师周福明想到他老人家很久没有好好理过发了。病重时,他的头发都是由医生用剪刀随意打理。于是他含着泪,向组织申请了最后为毛主席理一次头发。组织很快就同意了他的申请。

周福明9日当晚凌晨3点,再次回到熟悉的丰泽园见到毛泽东,周福明的心中五味杂陈。这一次毛主席再也不会笑着和“小周”打招呼,让他“你办你的公,我办我的公”了。最后见到的主席是面容安详的。他平躺在他平日所睡眠的睡塌上,犹如睡着了一般。

弯着腰为主席理发有些不方便,他便跪在床边,收敛起所有的悲痛,专注地做好手上的工作。

为毛泽东理完头发后,他如往常一样,用热毛巾敷在毛泽东头发上,用篦子一遍遍刮着。接着他又为毛泽东刮了脸、刮了胡子。主席的面容恢复到病前干净精神的样子,仿佛重新拥有了神采。整个过程中,他一如往日进行工作时平静。后来据他回忆道,那时他早已哭干了泪水。

 

朱德元帅后人到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清明祭扫

清明时节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朱德元帅后人等到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清明祭扫。 朱德儿媳赵力平在花篮的挽联上写到:永远怀念敬爱的爹爹、妈妈。 朱德元帅后人等来到革命公墓骨灰堂中一室向朱德、康克清夫妇鞠躬、敬献花篮。 朱德儿媳赵力平还擦拭了父亲朱德的寿盒。 朱德儿媳赵力平还擦拭了母亲康克清的寿盒。 朱德元帅后人等一同到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清明祭扫,这是合影。 朱德元帅家人们合影,朱德元帅儿媳赵力平(前排一),孙女朱新华(二排右)及女儿严晗(二排左)、女婿谢军(三排左)外孙谢曜远(三排右)。 朱德元帅孙女朱新华和谢军(朱新华女婿)向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赠送花篮。参见今天祭扫得朱德后人等向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墓前鞠躬、敬献花篮。

中红网北京2022年4月4日电(陈胜)

苍松翠柏的环抱中,清明时节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4月4日,清明节之际,朱德元帅儿媳赵力平,孙女朱新华及女儿严晗、女婿谢军外孙谢曜远,康克清身边工作人员肖新娇,四川省玉阶文化基金会理事黄苏华等到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清明祭扫。

首先,他们来到革命公墓骨灰堂中一室向朱德、康克清夫妇鞠躬、敬献花篮。朱德儿媳赵力平在花篮的挽联上写到:永远怀念敬爱的爹爹、妈妈。现场,她在还擦拭了父亲朱德和母亲康克清的寿盒,并含泪的说,爸爸、妈妈我们来看你们了,你们看到这么多后人来看你们,你们一定会高兴的。朱德元帅后代谢曜远表示,我们作为您的后代,今天来看望您老人家,我们非常的怀念您、想念您。

笔者从朱德孙女朱新华了解到,朱德爷爷很少给我们讲他的故事或者什么,但他对我们是有要求的,作为朱德的后代,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从小到成人的过程中,爷爷更是这么要求的。工作以后,也都是按照他们要求来这样做的。每年清明,我们都会同家人朋友前来给爷爷、奶奶扫墓,这也成为我们家的惯例,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接着,他们一行来到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墓前鞠躬、敬献花篮。朱新华在花篮的挽联上写到:永远怀念史沫特莱女士。她还介绍到,我们家人非常感谢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爷爷在世的时候很少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幸亏有史沫特莱为爷爷写一本传记《伟大的道路》,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我爷爷的故事。所以,我们家人每年给爷爷扫墓的同时,也会来祭扫这位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

她还谈到,史沫特莱去世后,她还留下稿费给我爷爷,总计约90000多德国马克,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然而爷爷并没有动这笔钱。直到1958年,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来电请示这笔钱如何处理,爷爷亲笔回复:全部用于购买自然科学一类的书籍,寄回中国,支援中国的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