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开慧烈士就义九十周年毛岸英烈士牺牲七十周年追思会在京举行
纪念杨开慧烈士就义九十周年毛岸英烈士牺牲七十周年追思会在北京泽园酒家举行。(中红网金梅摄) 毛主席警卫陈国民主持本次活动。(中红网金梅摄) 毛主席警卫王明富讲话。(中红网金梅摄)。毛主席警卫田永友讲话。(中红网金梅摄) 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组委会主任李伯淳讲话。(中红网金梅摄) 毛主席警卫刘纪春讲话。(中红网金梅摄) 毛主席警卫李宗信讲话。(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地山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程讲话。(中红网金梅摄) 中红网总编辑江山讲述了杨开慧烈士和毛岸英烈士的故事。(中红网金梅摄)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邓滨昌讲话。(中红网金梅摄) 原毛主席专列工作人员、书法家李建新(右二)将诗人王国强大校赋诗、自己书写的两首新诗,赠送送朱程董事长(右三)。(中红网金梅摄) 毛主席警卫梁志义讲话(中红网金梅摄) 理念艺术的开拓者柏青向活动组委会赠送书法作品。(中红网金梅摄) 毛主席警卫马全发讲话(中红网金梅摄)合影留念。(中红网金梅摄)
中红网北京2020年11月28日电(江山、陈胜)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毛泽东语录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习近平语录
……
今天上午,纪念杨开慧烈士就义九十周年、毛岸英烈士牺牲七十周年追思会,在北京泽园酒家举行。
参加今天追思会的有:毛主席警卫和身边工作人员王明富、曾文、李宗信、陈国民、梁志义、马全发、孙振发、张英瑞、高志杰、田永有、潘兴立、解秀英、邵辉、王百喜、党文富、孙美玉、牛秀琴、李桐彦、方月、李建新、王国强、刘纪春,中红网-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网总编辑江山,北京地山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程,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邓滨昌,以及边路通、郭琳、董建林、李宇翔、陈子恭等。
杨开慧(1901-1930),号霞,字云锦,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杨开慧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
毛岸英(1922-1950),男,汉族,湖南省韶山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组织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后来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这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牺牲的第六位亲人。
毛主席警卫、中央直属机关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生态文明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百年风云文化艺术中心执行主席陈国民,主持了今天的追思会。他指出,今年是杨开慧烈士就义九十周年,毛岸英烈士牺牲七十周年,他们都是11月份牺牲的,同时入选了中国双百英烈人物,即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这在中国家庭中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怀念和追思他们,就是要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毛主席警卫、解放军305医院原政委王明富在追思会上发表了题为《毛主席为我们讲为人民服务》的主题讲话。
王明富说,在伟人身边工作之时,我有很多深切的感知。毛主席的一生是爱国爱民、献青春、献劳苦、献智慧并献出六位亲人生命的一生,是他爱我中华、强我中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我们心灵中,时刻震响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响亮的歌声!
伟人毛泽东,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的国、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一切行为的准则。他创造性地通过军委,从军队内部八大城市,每个地区挑选一位年轻干部到他身边,担任警卫、调查、学文化三项任务,为他们讲了为人民服务第一课。他说:“你们为人民服务,我也为人民服务,我们共同为人民服务。我们国家很穷,工业很落后……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十五年打地基,五十年赶上美国。”王明富接着说,毛主席曾为警卫人员做过一次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是我们终生难忘的行动指南。我理解,毛主席主要讲了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为人民服务是做人做事的志向、人生观。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如毛主席所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主席还说:“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奉献一切,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作我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人民服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任务,这要从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漫漫征程去理解;当近百年的中国梦,强国富民各项任务完成中去理解;实现共产主义价值观去理解。
二、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奋斗”。要推翻一个旧世界,打倒一切欺压人民、剥削人民的反动派、帝国主义、黑暗的旧社会。就是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三、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坦荡无私、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要为人民服务就要改造非无产阶级世界观,喜人民之所喜,悲人民之所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人民坚持好的,为人民改正错的,时时刻刻不能脱离群众。
四、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当年就是做好毛主席为我们规定的:警卫、调查、学文化三项任务。不同时期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我们当今的工农兵学商,都要立足于本职工作,胸怀世界,立党为公,完成党和国家交给各项工作任务,就是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学习贯彻好十九大精神,为百年圆梦而奋斗!
随后,刘纪春、田永友、李宗信、朱程、江山、李建新、梁志义、邓滨昌、李伯淳、柏青、马全发等同志先后讲话,高度称赞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和丰功伟绩,以及他一家人为中国革命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可贵事迹。
追思会上,原毛主席专列工作人员、书法家李建新将诗人王国强大校赋诗、自己书写的两首新诗,赠送给了朱程董事长。两首新诗如下:
七律:追忆杨开慧先烈
经年九秩颂骄杨,
云锦怀铅事迹详。
富贵如云胸度阔,
诗书为伴眼识长。
丹心爱党忠还烈,
劲韧仇敌志亦张。
不忘先贤眉最白,
今朝夙愿已芬芳。
作于二0二0年十一月廿三日
注明:云锦是杨开慧同志的字。
用典:(1)骄杨;(2)怀铅;(3)眉最白。
七律:追忆毛岸英烈士
映雪黄菊正布城,
含伤聚首忆精英。
身逢世乱人无地,
命就家和我隐名。
卫国率先不畏死,
交敌恐后岂贪生。
未埋桑梓魂长在,
乌号高悬后辈擎。
作于二0二0年十一月廿三日
用典:(1)映雪;(2)桑梓;(3)乌号。
今天的追思会由北京百年风云文化艺术中心、中红网-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网主办,北京地山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学习贯彻宣传五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
兄弟俩携手创作迎宾曲《欢迎你到诗乡来》,唱得家乡绥阳好风采
杜兴成(左)、杜兴旭兄弟俩
“天边的彩霞呦谁剪裁,田野的菜花呦为谁开。诗乡的人儿呦等谁来,等了一载呦又一载……”这首名为《欢迎你到诗乡来》的歌曲,由杜兴成和杜兴旭兄弟俩联手创作,歌词款款,旋律悠悠,唱出一片深情,绘出一派风景。这首歌曲最近被“歌唱艺苑”网络推荐,受到全国各地歌迷关注而走红。这首歌唱诗乡绥阳的音乐作品,在当地早已是人们广为传唱的歌曲。
著名作曲家杜兴成1949年出生于绥阳县杜家堰坎,1969年应征入伍,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音乐组组长,为多部影视剧创作音乐。上个世纪70年代未他创的《战友之歌》,1979年1月在《解放军歌曲》发表后,成为军旅歌曲的经典。杜兴成艺术涉猎领域较为广泛,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著名作曲家杜兴成
对于家乡绥阳,杜兴成有着特殊的感情。虽一直在北京工作,但他每年都携妻儿回老家过年,与家人、与乡亲一起沉浸在浓郁的风俗气氛里。故乡的山水草木,故乡的白墙青瓦,在他来看来都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他总是情不自禁地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多年来,他从不同角度为家乡写歌,至今创作20余首,山水风光、黔北风情、校园生活,都成为他创作的题材。杜兴成的音乐成就,家乡绥阳引以为傲。1996年绥阳县发起设立“杜兴成文艺奖”,连续举办5届,产生了积极影响。
《欢迎你到诗乡来》
对于家乡的这份感情,杜兴成曾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发表的散文《回家》中说:“回家对于每个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含意。回家是人生天伦之乐的晴雨表,回家能品尝到平日里难得一饮的陈酿美酒,回家是我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情感源泉。”可见,家乡的溪流云彩,不仅寄托乡愁,还衍生出艺术的情怀表达。
杜兴成(左三)和弟妹们,后排右一为杜兴旭
杜兴成弟妹众多,他为老大,在贵州日报报刊社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杜兴旭就是其中一位。排行老七的杜兴旭读大学时,就开始诗歌创作。受大哥杜兴成的影响,他尝试创作歌词。杜兴成见他对音乐“颇有感觉”,就鼓励他尝试写歌。哥俩合作,一个写词,一个谱曲,合作结晶都发表在刊物上,如《云岭歌声》发表的《青年之歌》,《苗岭之声》发表的《山子之恋》,《青年歌声》发表的《妈妈,你不要久久把我等着》,《贵州日报》发表的《贵阳,我可爱的家乡》等,其中《贵阳,我可爱的家乡》还在“林城贵阳”征歌中获奖。
杜兴旭从事的是新闻宣传工作
“我和大哥天各一方,但心灵相通。在他的指导下,我写的歌词有明显进步。我们既是兄弟又是朋友,这种相处方式让我的艺术成长很快。”杜兴旭说,虽然他不是经常写歌词,但写出来他都要拿给大哥看,大哥会对他的作品指点一番,然后,开始谱曲。
杜家堰坎宅院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杜兴成已退休多年,回贵州的机会更多了。含饴弄孙的日子里,他不时拿起笔,为家乡写歌、写文章,发表对故土的真挚感情。杜家是书香门第,杜兴成的高祖父杜灿芳是清未武举人。2006年以来,杜兴成带领弟妹们把老宅重新修缮扩建,如今,这座清代杜家堰坎古庭院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宅更是把这一大家的心系一起。而在贵阳工作的杜兴旭,每年腊月都要回老家杀几头猪,请大家吃杀猪饭,有时见到大哥,也不多聊,看一眼,胜似千言万语。在哥俩的心中,故乡永远是温馨、沉静的,而音乐艺术更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文字编辑/赵相康
视觉/实习生 曹芳芳
编审/李缨
康瑞祥中医•健康大讲堂——举办“前列腺疾病防治”讲座
这是位于北京市的北京康瑞祥中医诊所(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康瑞祥中医举行“2020康瑞祥中医第四次健康大讲堂前列腺疾病防治(演讲+体验)活动”,这是活动现场。(中红网金梅摄) 袁云娥教授在活动开幕致辞。(中红网金梅摄) 原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秦万长教授主讲了“前列腺疾病防治”。(中红网金梅摄) 中医世家三代传承人吴震铭讲话。(中红网金梅摄) 建德退役军人服务驿站远程收看讲座建德退役军人服务驿站远程收看讲座 建德退役军人服务驿站远程收看讲座 建德退役军人服务驿站部分退役军人合影
中红网北京2020年11月22日电(吴志云/文 金梅/图)今天上午,北京康瑞祥中医举行“2020康瑞祥中医第四次健康大讲堂前列腺疾病防治(演讲+体验)活动”。
本次讲座活动,由北京康瑞祥红外医学智能中医创始人、北京现代数字红外研究院院长、原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退役大校袁云娥教授亲自组织,北京现代数字红外研究院副院长、原解放军总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创始人郑兵主任主持会议。
本场讲座,特邀嘉宾秦万长教授、吴震铭中医师,分別用西医、中医的理念、诊疗、保健方面的临床经验,就前列腺疾病的防治,作了深入浅出的讲授。期间,与会嘉宾运用“红外中医可视技术”,进行了体验。
参加北京主会场活动的嘉宾还有: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副会长张瑞恒、首都体育学院教授茹凯、人民网第1健康报道记者韩琳女士、北大文化集团总裁助理蒲建平、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潘菽弢、中红网专题部主任吴志云等30余人。
本次活动,除北京主会场外,还在浙江省建德市“退役军人健康驿站”设立分会场,作了远程授课。“北京——建德”两地,听取讲授的人数有150余人。
袁云娥教授在活动开幕致辞中说:2013年8月30日,《人民日报》以内参形式,向全国、全军、全民告示了由她带领科研团队,利用ATA红外热成像技术实现与中医理论的完美结合,创立了“中医可视化”新技术。多年来,这项技术创新,在推进中西医的融合并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产生了的影响,做出了贡献。
袁云娥教授说: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专家来讲一讲“前列腺疾病防治”这个专题,是基于一次实情的调研——我们在浙江建德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建成首个红外医学健康服务驿站,在为2000多名退伍老兵进行健康普查,发现患有前列腺功能减退问题的人在80%以上。当我们询问“你们了解前列腺疾病如何防治吗?如何保健?”结果一问三不知。作为在军队医院工作多年的医务工作者,为此深受感触和责任义务。要让战友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懂得用中西医基本常识,实现自我健康维护,提高健康生活质量。
秦万长教授(原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从医47年,在泌尿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实践中经验丰富,多次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主讲了“前列腺疾病防治”。他说:前列腺疾病是男性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也是一种难言之隐的苦恼。尿不尽,夜尿频繁,影响睡眠;严重者会出现尿潴留,需导尿插管,甚至行前列腺手术切除。在演讲中,秦教授结合临床实践,从“前列腺与膀胱尿道的关系、为什么会增生、临床症状、如何诊断治疗,以及前列腺癌的临床检查、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认真细致的讲解。
吴震铭中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已是第三代衣钵传承。他自幼受家庭熏陶,4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中医,16岁出徒,至今已诊治疾病23年。他22岁毕业于中医药大学,同时进修西医4年,因此对西医各项检测有独到见解。尤善用家传针灸的特殊手法针药并行处治临床疑难病症。在临床实践中,他主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辨证论治,善于应用中西医各种手段,以达到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吴震铭中医师认为:中医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都说西方尊重女性,东方压迫女性。可我们都知道,偷吃苹果听蛇说话的都是女人,才有欧洲近300年的猎巫运动,屠杀了无数女性。而伏羲女蜗——人之始祖,他们手中的器具,女娲拿的是规,伏羲拿的是矩;规是画圆量天的,矩是画方量地的,谁高谁低?女娲用月经的28天制定月历,因为月亮运行一个月是28.4天,史称“太阴历”。看看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顶端都有个月亮标志吧,统称为“拜月教”,为什么一定要有个“圣女”,就是要通过月经周期来推算,所以东方是推崇女人的。这就是中医思维下看待的世界。
吴震铭中医师又认为:气≠炁。炁,其实指的是人体的原动力;炁化无力,就是虚证的前列腺疾病人,必然伴有眼睛干涩,咽干口苦的症状;同时不能蒸腾的水气滞留于膀胱,还会有尿不净的症状。而实证的病人则会下焦湿热,注意,不是单纯的尿路问题,肠道也会有湿热,一般表现为大便不净,变细,后坠感,甚至痔疮,
吴震铭中医师讲:中医泌尿系统疾病多归为“五淋症”,即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气淋和劳淋,可以简单理解为初期症状,可以通过简单药物或改变生活习惯来缓解的,但很容易被忽略;只要有足够的重视,良好的自检方法和习惯是可以控制和缓解的,其他几种就要就医治疗了。
吴震铭中医师说:前列腺疾病,既然是与炁有关的,练炁就是日常的保健方法。清晨醒来不要着急起床,先做个“大”字形伸展,抻开筋,再蜷缩,用膝盖顶住胸口,挤出晚间睡眠的浊气,然后起身空掌叩击丹田的关元穴和中极穴,直到小腹微热,尿意窘迫,再去卫生间排尿;排尿期间一定要咬住槽牙,这样一个月用不了就不会有尿不净的症状了。
吴震铭中医师认为:振兴中医一定要务实,一定要明确中医不单纯只是技能,而是东方数千年哲学思想的传承,是一种慧力。我们现在太注重智力的培养了,却忽略了慧力,就像王熙凤大字不识,也背不下来唐诗三百首,却能把荣宁二府管理的井井有条。智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的,而慧力就需要诱导;而恰巧中医就是这种诱导的文化,一定不要抄个方子到处对号入座症状!宣讲中医,一定是真实有效、经得起推敲的。西医现有的理论连十年都挺不下来,十年前提倡的剖腹产、牛奶喂养、x利保健品、扁桃体摘除······现在不都反过来说了!而中医,被论证了五千年,一样在批判的舆论中坚强的屹立着!
在讲授中,吴震铭中医师还饶有兴味地讲述了中医对“温热”、“湿热”的见解。比如:为什么中医推崇“热敷”?为什么要“虚”心?为什么叫坐“冷”板凳?为什么中医提倡“冬不坐石,夏不坐木?”为什么《黄帝内经》中讲“吃草木的动物脾气暴?”等等,大家听了有耳目一新之感。
袁云娥教授在本次活动结束时总结说:如何利用中西医结合新技术,对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前列腺)的健康维护体系进行互补,最终达到提高生命健康和质量,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是我们开展大健康讲堂的宗旨和目的。而釆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持续实施健康维护,是我们康瑞祥中医的独家调理特色。我们将在成功建设退役军人服务驿站“建德站”的基础上,再在山西、山东建立若干个,通过现代保健技术的辐射分享,把健康送给广大退役军人和社会大众。
为啥我囯乒乓球世界冠军,原来有毛主席亲自题词示范!
江西乐平有一个中国唯一的古戏台风情展
乐平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中红网布俊超摄) 位于江西乐平的中国唯一古戏台风情展。(中红网布俊超摄) 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为该馆亲笔题字“乐平中国古戏台风情展”。(中红网布俊超摄) 古戏台风情展戏台模型,左书:父老开心地乡村体面场;右书:古今弘正气天地赋闲心。(中红网布俊超摄) 乐平古戏台悬挂的匾额照片及说明。(中红网布俊超摄) 古戏台砥尾、脊饰等雕刻工艺品。(中红网布俊超摄) 学生和游客在参观古戏台风情展。(中红网布俊超摄) 古戏台屋脊与脊饰照片。(中红网布俊超摄) 戏台上梁宴庆图。(中红网布俊超摄) 古戏台风情展内“古戏台模型”。(中红网布俊超摄) 10古戏台风情展内“古戏台模型”。(中红网布俊超摄) 乐平古戏台照片组。(中红网布俊超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浒崦古戏台照片。(中红网布俊超摄) 赣剧九角头(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小花)头像。(中红网布俊超摄) 赣剧演奏乐器。(中红网布俊超摄) 赣剧剧本照片。(中红网布俊超摄) 毛主席亲切接见乐平赣剧演员龚泰泉蜡像。(中红网布俊超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和邓颖超接见赣剧演职人员照片。(中红网布俊超摄)
中红网江西乐平2020年11月23日电(红笔杆)
乐平是古戏台之乡,以古戏台数量多、种类全、样式美而享誉全国。目前,境内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多达400多座,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的美誉。乐平古戏台融建筑、雕刻、绘画、楹联、书法、民俗于一体,是难得的综合性人文历史遗产,被誉为古代民间祭祀欢庆舞台的“活化石”。 乐平素称”赣剧之乡”,著名的”乐平腔”又称”高腔”是当代赣剧的主要支派。
“乐平·中国古戏台博物馆”是乐平市以乐平古戏台文化特色打造的主题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家古戏台博物馆。该馆是中国戏曲学院乐平地区传统戏台教研基地、中国音乐学院乐平古戏台教学研究基地。2015年1月,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为该馆亲笔题字。
2013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每年多来参观人数达2万多人次。由于文化视觉独特、历史底蕴深厚,布展制作精良,深得来馆参观的上级领导、各级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赞誉,在国内与国际文化交流中产生了良好影响。
该馆两层展厅面积达2000多平方,分“戏台风韵”“艺术览胜”“乡风戏俗”“文化溯源”等四个部分,馆藏2000余张史料图片、300余件实物,并通过声、光、电和全息成像等现代技术,全方位展示乐平古戏台建筑式样、戏剧服饰、民风戏俗、雕刻工艺,完整再现乐平古戏台文化的独有风貌和艺术价值,完美演绎乐平戏台文化的时代特征、戏台建筑的艺术风格、乐平人戏俗乡风的独特情结、历史文化与戏台文化的发展渊源。
乐平古戏台的古、多、美,其气势之恢宏、造型之俊俏、工艺之精湛堪属罕见,乐平古戏台建造技艺在2015年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是实至名归。
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乐平人民酷爱赣剧,村村建有戏台。逢年过节,各乡村竞相开台演戏,代代沿袭。在乐平农村,演戏的由头多得是。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或子弟升学,接风剪彩,新屋落成,婚丧嫁娶以及修谱、开谱,攀华宗,接娘娘,建寺庙,祈福禳灾等等,都要堂而皇之请戏班演出。有民谣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见谁都有气,一月不看戏,做事没力气”,这是对乐平人赣剧情结的真实写照。
健康全球行•腾飞中国龙文化盛典公益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
吴慎院士亲传弟子伯阳堂创始人李艳慧老师亲传弟子王成主持本次活动。(中红网金梅摄) 中创科技董事长韩东讲话。(中红网金梅摄) 伯阳堂创始人李艳慧老师。(中红网金梅摄)2020年弟子代表裴淑芳上台向伯阳堂创始人李艳慧老师献花。(中红网金梅摄) 收益者分享嘉宾于杰讲话。(中红网金梅摄) 京门唐手第2代传人芦立华。(中红网金梅摄) 军品大王李长东向活动组委会敬献《永远跟党走》书法作品。(中红网金梅摄)合影留念。(中红网金梅摄)
2020年11月20日,健康全球行·腾飞中国龙文化盛典公益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国学讲师、中医健康管理讲师、中医特色理疗原创导师、特色能量疗愈师、特色心理咨询师、伯阳堂创始人李艳慧老师,一代宗师、中国龙榜《腾飞中国龙健康全球行》形象代言人、京门唐手华大侠武术商学院院长华大侠,音乐医学博士、企业家教练导师、国际汉语高级教师、中医健康管理讲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胎教专委会执行主任、世界养生音乐之父、国学、国医、国乐、国画研究学家、美国中医科学院吴慎院士亲传弟子、伯阳堂创始人李艳慧老师亲传弟子王成老师,宇宙心力教育创始人、心力商学院创始人、中华正能量文化传播者郝心天老师,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三代传人、鸿运国学院创始人诚阳老师,中创科技精准医疗菫事长韩东,星光大道外务组导演乐乐,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善男人、善女人参加活动。
会议内容:在全球疫情期间,中医智慧世界共享,中华优秀精粹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引领世界发展,我们畅导弘扬中国传统中医养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伟大,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导向,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并从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们的健康,同时,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解读国家健康中国利好政策、剖析健康产业未来发展,帮助人们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加快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理念到实践不断把“大健康”福祉带给各界人士。积极倡导健康文化、传统文化,推崇健康至上、文化养生的理念,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积极树立健康责任,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营造人人追求健康、人人管理健康、人人享受健康的良好氛围。积极提高健康能力,精准对接各界人士多层次、差异化的健康需求,持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小病自己看的健康体系,广泛传播职业文化知识,引进民众健康观念,养生保健方面转变,让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会议内容指出,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真的简单、易学的中医自我疗愈的方法,让更多的人更加了解中医养生文化,我们作为中医追梦人,为我们中医文化尽绵薄之力,服务与千万人们,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更多的人,了凡恼,离苦因,健康快乐跨百年!
江西乐平:伟大的时代需要红十军的铁军精神和方志敏的清贫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旧址–江西省乐平市界首村。(中红网布俊超摄) 位于江西省乐平市界首村的红十军烈士纪念碑。(中红网布俊超摄)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时召开大会的主席台——乐平市界首村古戏台。(中红网布俊超摄) 界首村的打铁铺,当年红十军的军械厂,位于古戏台的对面,是原来村里富绅看戏的遮雨台。(中红网布俊超摄) 界首村的祠堂,现在成为红十军建军旧址纪念馆。(中红网布俊超摄) 位于界首村祠堂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风云录》展览。(中红网布俊超摄) 方志敏、邵式平、黄道是赣东北(闽浙皖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红十军团)的主要创建者与领导人。(中红网布俊超摄) 红十军主要创始人方志敏、军长周建屏、吴先民(代理政委)、政委邵式平与红十军指战员照片。(中红网布俊超摄) 方志敏办公室兼休息室。(中红网布俊超摄) 当年方志敏用过的两只旧箩筐照片。(中红网布俊超摄) 红十军战士休息场所。(中红网布俊超摄)红十军警卫室。(中红网布俊超摄) 方志敏与粟裕分手地——德兴程家湾。(中红网布俊超摄) 怀玉山血战——八磜战斗遗址。(中红网布俊超摄) 方志敏等被捕后合影。(中红网布俊超摄) 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红十军领导人之一方志敏烈士的壮烈牺牲,为此题词:“以身殉志,不亦伟乎”。(中红网布俊超摄) 叶剑英元帅读方志敏手书后题诗:“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绩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中红网布俊超摄) 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照片。(中红网布俊超摄) 从红十军走出来的开国将领。(中红网布俊超摄)有关领导为纪念红十军建军六十周年题词。(中红网布俊超摄)
中红网江西乐平2020年11月22日电(红笔杆)
近日,中红网编辑在江西景德镇的乐平市,相继参观了位于该市界首村的《红十军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风云录》,位于乐平城区的《赣东北特委旧址》、《红土情中国梦——方志敏与赣东北特委在乐平革命活动史迹展》,以及方志敏和红十军曾经战斗过的乐平市洪岩仙境景区等场所,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有关曾立下赫赫战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在诞生地江西乐平的故事,特别是红十军的铁军精神和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在乐平得到发扬,令人感慨、印象深刻。
红十军诞生地——江西省乐平市界首村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和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创建的人民军队。广大指战员和战士用热血和生命铸造了铁血精神,创立了“血战东南半壁红”的辉煌功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7年8月1日,南昌八一起义爆发,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新纪元。8月7日汉口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方志敏、邵式平、黄道,是赣东北(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红十军团)的主要创建者与领导人。1926年11月,漆工党支部奉中共江西农委书记方志敏的指示,组织农民协会骨干用武力推翻漆工镇警察所,获得两条半枪(史称“漆工镇暴动”),开始了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的战斗历程,为创建赣东北红军奠定了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9月,方志敏因患肺病,被安置在张其德的妹夫汪其芬家中治疗养病。方志敏坐在红松椅上运筹帷幄,继续部署家乡的农民武装暴动。汪其芬等篁坞村民宁死严守秘密,保护了一位革命家的安全,为赣东北革命史书写了闪光的一页。
1928年1月2日,方志敏发起声势浩大的弋(阳)横(峰)农民武装暴动,初创了革命根据地。2月,方志敏等从农民革命团中挑选20多名骨干,在弋阳九区齐川源村创建军队,番号为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至此,赣东北的工农革命武装光荣诞生。
国民党为了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派军队发动第一次局部“围剿”。1928年6月25日,方志敏在方胜峰召开党的会议,批判了“埋枪逃跑”的错误,以“坚持根据地斗争”的战略主张统一了思想。第二天,邵式平指挥一个连的军队在金鸡山首战告捷,打破了敌军的“围剿”, 方胜峰会议使革命根据地转危为安。
1929年2月,中共信江特委成立,唐在刚任书记,邵式平任军委主席。同年10月初,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任主席,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1929年4月29日,赣东北红军第十四团在弋阳余家仓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
1930年4月17日,为支援鸣山煤矿暴动,方志敏、周建屛指挥红军独立团攻下设在鸣山的鄱乐煤矿公司,缴获手摇车床一台和一批钢管,动员了30多名技术工人参加红军,为苏区兵工厂的创建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1930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凌晨,方志敏、周建屛指挥红军独立团攻占乐平秧畈,全歼守敌一个连及地方靖卫团。苏区红军向外出击,首战告捷。
1930年7月6日,红军独立团乔装国民党军队,一举攻占景德镇。红军兵不血刃,无一伤亡,堪称红军战争史上一大奇迹。镇内大批工人参加红军,为10余天后红十军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0年7-8月,中共赣东北特委、赣东北革命委员会先后成立。
1930年7月22日,红十军完成编制后,在乐平众埠的界首村,隆重举行了建军典礼,盛况空前,指战员共1500多人(后维持4000多人)。军长周建屏、代理政委吴先民(后为邵式平)。红十军的建立,是赣东北苏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如今,人们走进乐平市众埠镇界首村,老远就可以看到高高矗立着的红十军烈士纪念碑。此碑是2014年由当地政府斥资50余万元建造的。它由四块竖立的混凝土墙体组成一个大“十”字,寓意红十军,地基为边长19.30721米的正方形,象征红十军成立于1930年7月21日。碑高15.7米,正面上书“红十军烈士纪念碑”八个字,背面是徐向前元帅的题字“血战东南半壁红”,下方记载了中国工农共军第十军历程的简介和280位红十军烈士英名录。纪念碑的右侧是1999年由景德镇军分区牵头,北京市各界知名人士捐款80万元兴建的八一希望小学。红十军的创建,历经群众武装到地方红军武装,再到红军的正规部队,他们的鲜血造铸了乐平的工农红色政权,他们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的精神将永放光芒!
在纪念碑的附近,就是当年红十军成立时,方志敏作动员的万年古戏台,另一侧是马氏宗祠。据介绍,古戏台和祠堂前的广场,就是当时建军典礼举行的地方。当时的主席台,就设在界首戏台之上。主席台前站着持枪的红十军战士,紧随其后的是手拿梭镖的赤卫队员和少年先锋队员,最后一排的是身背木枪的儿童团员。方志敏同志就在全场战士以及群众热切的目光下,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并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正式成立”。
走进建在马氏宗祠内的《红十军建军事迹展》,只见牌匾上的是由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的题字“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旧址”。现在旧址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在2014年6月,它还成为江西省廉政示范点。2016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8年3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天井中央的方志敏等一组人物塑像,再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在方志敏的领导下于1930年7月22日正式成立的场景,表现出方志敏同志英雄气概和红十军指战员的英勇雄姿。
战功赫赫的红十军
当年,红十军曾两次出击赣北。
1930年8月17日,红十军奉“左”倾冒险指令第一次出击赣北。20日凌晨一举攻占乐平县城,歼灭以蔡子贻为指挥官的鄱(阳)乐(平)万(年)联防军。8月25日,红十军攻克鄱阳县城。9月4日,红军在湖口县江桥地区与强敌遭遇,以 1500人击垮敌军27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开创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9月8日,红十军接到回师扩编命令,结束了第一次出击赣北的行动。
9月中下旬,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被进一步贯彻,红十军在乐平众埠地区扩编为第一、四、七共3个旅,指战员由原来的1500多人猛增到6000多人。9月29日,扩编后的红十军第二次出击赣北,军长周建屏、政委邵式平,牢记出征前夕方志敏“相机行动”的嘱托,没有去夺取九江,而是折向敌军力量薄弱的皖南,于11月6日一举攻克秋浦县城(今东至县)。红十军撤回鄱阳肖家岭之时,接到回撤赣东北的命令,结束了第二次进军赣北的行动。
红十军撤回苏区之后,以新的面貌立即投入反“围剿”战斗。继12月9日奇袭上饶城获胜后,13日又取得河口镇大捷。几次战斗下来,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红十军还两次进军闽北。
1931年4月27日至5月8日,方志敏亲自兼任红十军政委,与军长周建屛率部第一次进军闽北,期间共打了11仗,仗仗皆捷,“奠定了闽北苏维埃和红军向前胜利发展的基础”(方志敏语)。
1931年9月,中共赣东北省委成立,万永诚任书记,邵式平任军委主席。11月,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任主席。此前,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已从弋阳芳家墩迁驻横峰葛源镇,葛源成了红色省会。
1932年9月10日—10月1日,方志敏、周建屛率领红十军第二次进军闽北,一个月后,闽北红军独立团壮大为红军独立师。
红十军驰骋皖南、浙西。1931年12月17日,邵式平、周建屛指挥红十军一举攻克当时属安徽省管辖的婺源县城,有力地推进了苏维埃革命运动在皖南的兴起。1932年4月26日,红十军第二次攻克浙江西部开化县的商业重镇——华埠(第一次为1931年3月初),有力地推进了浙西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兴起。
闽浙赣红军扩编为两个军。1932年11月下旬,中共闽浙赣省委成立,12月11日(广州暴动纪念日),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任主席;同时成立闽浙赣军区司令部,唐在刚任司令员,曾洪易任总政委。从此,赣东北苏区正式改称闽浙赣苏区。一个月后,闽浙赣红军扩编为红十军、红十一军两个军。
把老十军奉献给中央苏区。1933年1月20日,为执行中革军委关于调红十军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的电令,红十军在贵溪县神前村改编为红十一军(人称老十军),周建屛任军长,方志敏兼任政治委员。方志敏在说服动员红军指战员开赴中央苏区时强调:“我们一切都该听中央指挥,尤其是军事,更要集中与统一。”
1933年1月25日(农历除夕),红十一军在贵溪县上清镇与前来迎接的中央红军一部会师,并接受中革军委首长朱德、彭德怀等人的检阅。随后,红十一军抵达中央苏区,配合中央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同年4月,红十一军划归中央红军序列。
1933年1月至2月,红军赤色警卫师扩编为(新)红十军,匡龙海任代理军长(后为王如痴),聂洪钧任政治委员。
建设铁的红十军
《建设我们铁的红军》是方志敏撰写的文章,在闽浙赣省委机关刊物《突击》公开发表。此文从6个方面论述了红军的建军原则,体现了方志敏的军事思想。
乐平党组织的建立与演变。1928年4月,乐平县委在特别区委的基础上建立,机关驻鸣山。同年5月,县委领导的鸣山煤矿工人举行武装示威遭镇压,书记徐跃被逮捕(红军攻克乐平县城获救)。此后,乐平县委几度被破坏,又几度重建活动始终坚持。1930年5月,重组后的乐平县委归属信江特委,此前方志敏派杨立治等建立的9个农村支部同时并入,县委机关初设众埠共树马家,后驻文山,何映辉为第一任书记。从此,乐平县的苏维埃革命运动逐步走向高潮。
1933年4月,遵照闽浙赣省委决定,在乐安河以北地区成立乐北县委,机关驻南京塔,黄银旺为第一任书记。此后,县域同时存在乐平、乐北两个县委,成为全县苏区斗争坚强的领导核心。
乐平苏区的形成与发展。
方志敏一直很重视在乐平创建革命根据地。他亲自指挥了鸣山、秧畈等战斗,一鼓作气赤化了乐平东南乡。早在1930年6月24日,在文山村成立了乐平县苏维埃政府。红十军在界首成立后,8月20日攻克乐平县城,极大地推动了乐平苏区的全面发展。县委、县苏维埃机关一度进驻乐平镇,下辖的16个区先后纳入苏维埃版图,实现了全县一片红。1933年4月,乐安河以北地区还建立了乐北县苏维埃政府,乐平同时存在两个县委和红色政权,构成了土地革命斗争一大特色。
1930年12月,红十军“文山缩编”后从乐平转移。乐平县委、县苏维埃指挥本地红军在一个月内,接连在荞麦岭、西梗、罗山等地展开战斗,击退趁机进攻文山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不久,乐平地方红军壮大为独立营,成为巩固和发展乐平苏区的重要武装力量。
赣东北特委在乐平的活动。1930年6月乐平苏区形成之后,尤其是红十军在众埠地区建立、扩编、出击,使乐平成为赣东北特委领导的军事斗争的中心。特委机关一度进驻县城和鸣山,开展了许多重要活动,其中在众埠开办了赣东北第一期妇女干部训练班,饶玉鸾、杨树兰等接受培训之后,担任了苏区妇女组织的重要职务。
11月中旬,赣东北行动委员会在乐平湾头李家坞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决定全面纠正 “左”倾冒险错误:行委被撤销,恢复党、团、工会领导机构。会后,红十军在乐平文山缩编,撤销旅的建制,下编第一、二、三3个团计4000余人。整个苏区重新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12月中旬,赣东北十三县雇农代表大会在众埠叶水桥村召开,到会代表过千人,盛况空前。大会正式成立赣东北特区雇农工会;黄万生(乐平人)担任工会委员长。
红十军在乐平的几次重要战斗。
三打洄田渡:1931年4月、11月和1932年2月,红十军在乐平红军独立营的配合下,先后3次攻打乐平重镇洄田渡,巩固了当地苏维埃区域,增强了苏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发展了从弋阳到乐平的赤色贸易。
共树战斗:1932年4月,红十军在群众武装的配合下,在共树一带击溃国民党军第五十五师的进攻,歼敌一个营,还筹集一批稻种、耕牛、农具,帮助当地群众解决春耕春种的困难。
鸣山战斗:1932年7月25日,红十军又一次攻克乐平鸣山煤矿,歼灭国民党江西保安团一个连,为苏区兵工厂筹集一批器材物资。
九林炮台胜利:1932年12月27日,红军赤色警卫师(后扩编新红十军)取得攻克乐平九林炮台的胜利。方志敏为《工农报》撰写社论《庆祝消灭九林炮台的胜利……》,号召苏区军民学习消灭九林炮台的经验,“更积极准备消灭一切炮台!”
庙前伏击战:1934年5月28日,红十军在乐平县庙前选择有利地形设下埋伏,由乐平红军独立营诱敌进入伏击圈,共歼敌800多人。庙前伏击战是红十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比较大的一次战斗,胜利后乐平苏区军民举行了祝捷大会。
红十军创造新苏区。1933年至1934年4月,形成了以浮梁程家山为中心的皖赣边新苏区。1934年7月至8月形成了纵横百余里的皖南新苏区。红十军活跃在闽浙皖赣四省边界,为开辟和保卫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方志敏清贫精神永垂不朽
1933年1月25日,由红十军改编的红十一军,南渡信江与中央红军会师,当年7月编入红七军团。1934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抽调红七军团主力,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红都瑞金出发。后中央军委电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3天后,红十军团在德兴重溪整编完毕,军团下辖两个师,指战员共8000多人。
分兵出击,会师汤口。红十军团整编后分兵行动。一是寻淮洲等率红十九师向浙江境内先行出击。 二是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从德兴重溪出发进军皖南。12月10日,红十九师、二十师在黄山山麓的汤口镇胜利会师,军威大振,引发国民党当局 “其势颇猖獗” 的惊呼。第二天,蒋介石连夜发出真亥(11日晚11时)电报,调动约20万大军对仅有8000多人的抗日先遣队实施围追堵截。
撤出皖南,血战怀玉。
1934年12月14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黄山脚下的谭家桥首战未胜,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身负重伤,不幸牺牲,年仅22岁。随后,方志敏在黟县柯村留下部队约1000人。1935年1月9日,由于皖南行动的困难,方志敏在浙西淳安县茶山主持会议,决定红十军团先返回赣东北作短暂休整,再转向浙西南行动。第二天(10日),红军部队踏上返回赣东北的归途。
红十军团在归途中,连续冲破敌军三道封锁线,但部队被分割成前后两段。1月16日,先头部队800多人抵达德兴县程家湾,方志敏果断命令已经负伤的粟裕等带部队连夜突围,自己则重返包围圈去会合后面的大部队,此时已失去突围时机。从1月17日至24日,红十军团将士在冰天雪地中与强敌展开了八天八夜的怀玉山血战,最终陷入无弹无粮之绝境,战死、冻死、饿死者达1000多人,勇士们用血肉之躯在怀玉山之巅竖起了一座血染的丰碑。
1月29日,方志敏因饥寒过度晕倒在怀玉山高竹山的木梓树下,不幸被敌军搜捕。当晚8时,他在玉山县陇首村挥笔写下气壮山河的《方志敏自述》。2月2日,方志敏与刘畴西、王如痴被国民党当局用4辆铁甲车从上饶押解到南昌。
方志敏身陷囹圄,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与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他还在极其险恶的铁窗里,撰写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约14万字文稿,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慷慨就义,为国捐躯,时年36岁。方志敏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以及“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赞颂方志敏等“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叶剑英元帅1940年也写诗赞颂方志敏的光辉业绩与不朽精神。建国后粟裕对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高度评价。
红十军余部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横峰槎源坞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把抗日先遣队的突围部队组建为红军挺进师。同年7月,闽浙赣省委机关向浙西开化、婺源鄣公山转移。随后,红三十师改编为红军游击大队,在新成立的赣东北特委(书记余金德)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
浮乐婺中心县委始建于1933年1月,下辖乐北县委等党组织。中心县委和县委都有一支红军游击队,在浮乐婺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8月,中共乐河中心县委成立。9月,乐河红军游击队配合赣东北红军独立营取得动天峰战斗胜利,乐河地区的游击战争得到新的发展。
1936年4月,闽浙赣省委在婺源鄣公山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改名为皖浙赣省委,仍由关英任书记。还决定把皖南红军独立团整编为皖浙赣红军独立团投入游击战争。鄣公山会议之后,形成了皖浙赣边游击根据地。
七七事变后,全国形成国共合作,全面抗日的新时局。1937年10月,中共皖赣分区委代表与国民党代表在祁门县舍会山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和谈协议。11月,陈毅进行瑶里整编,将各地红军共约880人正式整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三营”(人称“老二团”)。
中共闽北分区委——闽赣省委领导下的游击战争。
1935年2月,中共闽北分区实行党政军一体化体制,领导苏区军民全面转入游击战争。同时,重组闽北独立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4月,黄道与闽东红军游击队领导人叶飞组织联席会议,成立闽赣省委,形成了闽赣边游击根据地。
1937年9月下旬,随着国共合作,全面抗日新局面的形成,中共闽赣省委代表与国民党代表在光泽县大洲达成和谈协议。闽赣边各地红军游击健儿近1500人陆续集中到铅山县石塘镇,正式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饶守坤任团长。
中共浙西南特委——闽浙边临时省委领导下的游击战争。
1935年2月27日,在德兴广财山组建的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的率领下,形成了以浙江省遂昌县王村口镇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1935年11月7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军区在浙江省泰顺县白柯湾正式成立,刘英任书记,粟裕任司令员。浙南成为闽浙边游击根据地的中心。
1937年9月16日,闽浙边临时省委代表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在温州达成和谈协议。闽浙边各地红军共约550人集中到平阳县山门,正式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三营”(人称“老四团”),粟裕任第二支队司令员,刘英改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1938年2、3月间,经瑶里整编、石塘整编、山门整编的闽浙皖赣边区三支新四军队伍,经由浙西开化集结,又先后集中到皖南歙县岩寺接受点验与检阅。这批源自于红十军共约2500人的部队,成为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威武的雄姿奔向了抗日的战场。
经瑶里整编的“老二团”,在抗日的战场屡建战功,1939年被新四军军部授予“老虎团”的光荣称号。现为北京军区警卫第三师第十三团。经山门整编的“老四团”,在抗日的战场功勋卓著,1942年10月20日被新四军军部授予“老虎团”的光荣称号。现为解放军第六十九师第二0五团。
他们:粟裕大将、饶守坤中将、汪东兴少将……,就是从红十军走出来的开国将领。
新长征继往开来
1990年7月 日,中共乐平市委,乐平市人民政府在市区隆重召开纪念红十军建军60周年大会。红十军老战士汪东兴、饶守坤和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吴官正等,在大会上讲话。少先队员代表向大会作了热情洋溢的献词。
今天,红十军精神和方志敏精神,已成为不朽的丰碑。它像一盏不熄的明灯,指引着后来者前进的方向。96万乐平人民,踏着先烈的足迹,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重温方志敏1935年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中的一段话:“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再让我们看一下方志敏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整篇文章书写了他满腔的爱国主义激情,并且在篇末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描绘出革命后祖国未来的美好幸福的景象,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他这样写道;“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
乐平人曾将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艰苦朴素精神总结为“以清贫砺志,以清贫养德,以清贫戒奢”。
这,可以说这是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广大红十军指战员心中的中国梦,他们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伟大复兴,“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他们更是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在努力实践并为之奋斗。
2010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讲话中表达了对方志敏和方志敏精神的高度评价:“ 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在77年后,习近平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中共乐平市委书记俞小平在一次座谈会上这样讲到:“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我们乐平人民继续学习和弘扬好红十军和方志敏精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征途上,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奋斗!”
听,在乐平烈士纪念碑前,一群年轻的共产党员这样宣誓:
光荣的红十军是矗立在中华大地的一座历史丰碑,人们不会忘记方志敏等英烈和红十军指战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的重大牺牲与无私奉献。伟大的时代需要红十军的铁军精神。只要一代代炎黄子孙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汇聚万众同心的磅礴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砥砺奋进,可爱的中国就必将更加美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心脑血管疾病的克星 ——记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马头镇三和源中医院院长、著名中医师任正启
中红网北京2020年11月17日电(江山、吴志云)
救活一条生命,温暖一个家庭。
能把心脑血管病刀下的生灵多多拉回来,我终身心安矣!
——任正启语录
采访著名老中医任正启,听他讲述惊心动魄的治病救命过程,听他回忆不离不弃坚守中医阵地的故事,听他蔑视心血管顽症的独到见解,听他精诚仁心如数家珍的善行至德之举······年过古稀,行医五十余载,“此生救人无数”,我们对任先生的敬仰敬佩敬重之感油然而生。
——采访手记
爷爷教他学中医
任正启,1947年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马头镇任庄的一个中医世家。任正启的爷爷名叫任用修,是当地很有名的老八路、老英雄、老中医、老善人。任用修聪明过人、胆略过人、武艺过人,18岁参加八路军,有“徒手夺枪”、“监狱救人”、“单手越过丈高墙”、“日行一百二十公里”、“从两个日本人手中强夺六公斤海洛因”等许多对敌斗争的传奇故事。任用修自小拜山西老中医王大宾为师,勤学苦练3年,得到了中医治病的真传;后辗转陕西、河南等地行医,直到1971年高龄去世。
任正启自少年时代起,就在爷爷的中医熏陶中获得启蒙。他亲眼目睹了爷爷用中医看病救人的一件件奇闻、用中药治病救命的一桩桩奇事。他从小就立下宏愿:长大后要像爷爷那样,替乡亲们看病,帮乡亲们解除病痛。于是,他经常站在爷爷的身旁,看爷爷为大家治病;经常与爷爷一起去采中草药,学习炮制中药方剂。
在采访中,任正启告诉笔者:“因为我喜欢中医,爷爷就特别喜欢我。那时我们任家家族有100多口人,爷爷的中医秘诀就只传我一人,他把自己几十年收集的医书、经方、手抄本、经验心得,都交给了我。”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任正启初中毕业,爷爷正儿八经把他叫到跟前,要他学习中医。任正启至今还记着那天爷爷给他讲的两句话:“学医必求真,学而不悟非也。行医须心诚,悟而不明废也。” 任正启的中医之路,就这样鼓帆启程。
任正启真正亲近中医,是14岁辍学后这一年,在爷爷的严格管教下,从“背诵”中医基本理论起步的。他说,爷爷规定他必须看中医经典,重要之处要能背诵下来,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因此,他每天看书学习都要到深夜12点,雷打不动。又因为那个年代河南农村生活条件还很艰苦,晚上看书的煤油灯是挂在柱子上的,为了节省煤油,微弱的灯光一家人“共用”。他们家兄弟姐妹6个(3男3女),他是老大,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一双长袜子穿烂了,就往下攥,裹住脚后跟;床上没有被褥,大冬天的夜晚,再冻再冷也坚持把规定的读书学习任务完成。特别是爷爷白天看病诊疗的口述,他都在晚上把它追记下来。日积月累,任正启的中医理论水平“水涨船高”;潜移默化,任正启的中医诊疗技术“炉火纯青”。“在爷爷的引领下,我背书9年;跟着爷爷出村随诊,临床9年,直到1971年爷爷去世。” 任正启如是说。
让任正启真正感悟中医的作用,是农村缺医少药的年代。1963年,他们村庄周围发生许多浮肿病人,他爷爷用中药汤剂给病人喝,救了不少人。但爷爷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亲眼看到有2名老人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肚子胀得很大死去了。他还听说有些乡亲生病了因为找不到医生、用不到药,只能在家里熬着、死在床上。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心里就很痛,就决心要尽快把爷爷的中医本领学到手,为乡亲们的健康服务。
赤脚医生中的佼佼者
1969年,任正启成为所在生产大队的赤脚医生,开始独立行医。他背起药箱,走村串巷入农户,风雨无阻下田头,全心全意为社员群众送医送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1974年,河南省医科大学办学到太康,公社医院的院长找他谈话,告诉他组织上要选派赤脚医生中的工作积极分子去卫校学习,他十分荣幸地被推荐上去了。机会难得,任正启带着一种神圣使命感,满怀信心地走进了河南医科大学深造,得到了六大最高专家权威的言传身教,读完了中西医三年制学业。
在学习期间,任正启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医学理论,丰富自己的学养。他按要求,一口气学完所有课程,甚至做到了学习一个章节、背完一个章节,门门功课的成绩都是优秀,成为整个培训班的学习积极分子。任正启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那时的学习,真是拼了命地学,生怕听漏了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生怕自己掉队落后被人看不起。那时的学习条件很艰苦,都是脱产培训,生产大队每个月补助30斤谷子;父母亲卖芦草,5分钱一斤,给我攒伙食费;爷爷经常让人带口信,要我一门心思搞好学习,学到真本事。”
培训班毕业后,任正启被上调到公社医院。因为他是经过专业深造的“科班生”了,所以医院的领导十分看重他,让他担负了许多方面的诊疗工作任务。任正启从小在家教严格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加上由爷爷带教、比较早的参与了中医治病的大量实践,因此他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成为公社医院的青年骨干医生;特别是他来自于爷爷中医的师承,使他在临床主治医生的岗位上成就显著,有口皆碑。
“三黄白虎汤”的传奇
1975至1977年,太康地区暴发病毒性乙脑、流行性乙脑。这种病的死亡率高,没有特效药来医治;有的患者侥幸,治了18天“醒”来,不是傻了就是残了;不但给患者的家庭带来灾难性的打击,而且给整个地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面对这个严峻的病情,26岁的任正启心里焦急万分,他整夜不眠,思考着战胜这个“病魔”的对策。他在中医药宝库中寻访,他在中医大师经方中寻觅,他在爷爷留下的中医手抄本中寻察,他在自己中医实践的记忆中寻问。终于,他找到了用“三黄白虎汤”加减,来解决这个当时被称为“天大”难题的方案。但是,患者处在昏迷状态,如何把汤药让病人吸收起效?办法总比困难多。任正启提出“从病患肛门插入深部灌肠,通过门静脉全吸收”。这是一个十分大胆而效果确切的新疗法,在场的医护人员都面面相觑,任正启力排众议果断实施。汤药下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症状在逐渐向好的方向变化!以前病人高热三周才退,现在一周见效。临床证明:服用“三黄白虎汤”,有效率达到96%,大大超过常规最高的56%。
任正启医生用“三黄白虎汤”治愈脑炎的消息,当时乡镇医院上报疫情,惊动了河南省医学院的专家教授。该院传染科的杨主任专门打电话和赶过来,向任正启了解真实情况,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任正启的中医疗法,很快在大范围推广,一大批乙型脑炎患者得到了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治。“有一次,我连续几天加班加点,实在支撑不住了,一头倒地昏了过去。但是,这么严重的病情,这么多的病人,我必须以抢救病人为重,人命关天,这是医生的责任。” 任正启告诉笔者,他曾经一夜抢救过10个病人,其中有个病人,脑膜脑炎,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随时都会发生死亡,所以不能掉以轻心。还有一次晚上,院长把已经推迟下班的任正启紧急唤去,抢救一个已经呼吸衰竭、瞳孔放大的危重病患。他坐在病房,按分钟用药、观察,一步不离直到天亮,病人转危为安。多年以后,任正启碰到一个30多岁的妇女,她“扑通”一声跪到他跟前:“任医生,你是我的救命恩人!” 任正启赶紧扶她起来:“我不认识你呀!”她说:“我就是那个被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三伲儿!” 任正启这才记起,那年那天他收治了一个19岁的年轻姑娘,当时她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是他采取果断措施让她恢复心跳,再用中医治愈了她的急性流脑。任正启说,行医半个多世纪,像这样的治病救命数不胜数、太多太多了。
心血管病找他就找到家了
到河南周口或太康,如果问道心血管病哪儿能治?就会有人告诉你:“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病呀,只要找到他(任正启)就找到家了,特别是偏瘫病恢复期,不能恢复的恢复了,不能活的活下来了,不能好的好起来了,冠心病的亚急性期中药治疗使很多病人好起来、活下来的数不胜数。”这样的口碑,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无数事实的检验,响当当地树起来的,是十分了不起的。
1983年4月,任正启决定自己创办一个“给老百姓看病的距离更加接近”的门诊所。听说任正启要跳出体制自立门诊,院长拉住他,说“正启,你可不能走!” 任正启说:“我不会离开太康,不会离开天天能见到面的父老乡亲。”有好心人劝任正启,要他“三思而后行”。任正启回道:“我只是想把中医做得更好。”
任正启“想把中医做得更好”,断然丟掉体制内的“铁饭碗”,在当时成为一个特大新闻。任正启回到乡里,开了一个自己曾经放飞梦想、自己在爷爷面前承诺过的、自己认为最能发挥救死扶伤专业作用的“中医门诊所”。
在采访交流中,任正启没有讲一句有关自主创业的艰辛和一言难尽的艰苦过程。他说:“我从体制里出来,一晃37年了。当年的小小中医门诊所,现在已经成为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特色的规模中医院,能够生存发展、能够不断壮大、能够远近闻名,这就充分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方向是正确的。现如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振兴中医,国家也在大力提倡中医、支持发展中医,这还说明我这几十年为中医而执着奋斗是有价值的。”
当笔者问到“医院特色”这个概念时,任正启侃侃而谈:心脑血管疾病,既是普遍性问题,还是世界性难题。从表象上看,西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途径很多;从本质上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佳选项,应该还是中医最能彻底解决问题。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本不可否认,有的病患30年、40年不复发,活得好好的。除了中国的中医,世界上还有哪门子“医”能做到?根本没有!1983年的时候,我的私营中医门诊所,心脑血管病患者却住不下,只得加盖军用大帐篷,一帐篷住28个病人,赶也赶不走。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中医疗法管用,病人相信中医,中医能够救人性命。有个64岁的病人,被大医院“劝”回家等死,已经被“叫魂”4次。家人跑来找我,我去一搭脉,觉得还有希望,开了中药方子,马上煎服,当晚出现转机。现在此人已经70岁了,还活得有滋有味的。
当笔者问到“你有什么秘诀”时,任正启很坦然地说:“有啊,当然有啊。要治愈心脑血管疾病,必须要用真正的中医术和有效的中药材。我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已经50年,加上爷爷的中医指导和传承,历史就更长了。从医学盲区寻找到路径,从不能治到能治并且治好,这个过程,不但是悟道更是自信。中医博大精深,世界上有疾病,就有对付疾病的武器,关键是寻找到这个武器。”
任正启话锋一转,说:“比如方剂,有组成 ‘君臣佐使’的基本原则,三千越甲可吞吴,里面就大有学问。但实际上,我们中医的老祖宗,已经在他们的经典中早就已经‘告示’了,仅仅只需要我们勇于去发现,善于紧密联系实际去利用。”
从任正启先生几十年来不断探索和改进提高中医治疗、提升中药用药水平的成功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大医精诚和医者仁心。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好中医,犹如一位优秀的战场指挥员,打仗巧用战略战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比如,他治疗乙型脑炎的“把好五关”,即高热关、惊厥抽搐关、脑水肿关、痰阻关、心呼衰竭关,就能明显提高治愈率,大大减少后遗症。50年来,任正启刻苦钻研心脑血管病,从医药盲区中找到一神奇方剂(有史以来该药从未用于心脑血管病),他大胆使用而且用量极小(在中医学上叫做微量),一次用量即1.5到2.5克,如一味饮片的应用也是小量,应属无效量。10年来,经大量临床应用达8万人之多,效果神奇,能使很多患者好起来、很多病人能活下来。而且这种方剂价位低廉,适合大众化应用;同時更适应老龄化应用,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病、脑萎缩、肢体血管病。其作用:活血化瘀,透达四肢百骸;按照中医基理,疏通经络,内润五脏六腑,而至血脉通畅。任正启介绍:该方剂的概念,一如楚汉之争,以少胜多;又如清末政府羸弱无能,需要有识之士拯救国民于水火;还如当朝盛世习主席高瞻远瞩,国泰民安,举世威严;从而做到“以少胜多出奇兵、集约巧用中靶点、药半功倍操胜券”。8年前,有个68岁的老太发病,在公立医院看了4个月的西医,没有见效。她找到任正启的中医院,入院时血压高达180,神态、视力模糊,走路不稳,不能侧卧。服了他开出的1.5克“微量”中药,7天后大脑清晰,三个月后居然下地劳动去了;至今一切正常。(这样的病例甚多,在该医院的档案室有大量的病历可查)。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任正启的医院是真正“姓中医”的道地中医院,他有是自己管理的中药房,进货的是道地中药材,炮制的是道地的中药方剂。任正启规定:凡采购中药材,必须是货真价实的,坚决拒绝假冒伪劣;凡炮制方剂,必须按方投量,做到充分充足,坚决不能偷工减料。任正启对市场上泛滥不止的假药、以次充好的伪品,表示出强烈的痛斥和不满。因此,他投入资金,添置了一套中药方剂炮制生产线,从开处方—进药材—炮制成剂—病患饮用,全封闭运营,一条龙服务,防止和杜绝了“虚假”,确保了药效的纯真和道地。
誓与中医同行共荣
任正启先生是具有广阔视野的忠诚的中医传承人、中医创新实践家,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南省周口市“基层最美名中医师”。50年来,
为了他和爷爷矢志不移的中医事业,他把下一代都引向“中医”的方向发展。他的大儿子,已经执业中医30年;他的二儿子、二儿媳,本科毕业于河南省中医院,是医院的骨干医师;他的四儿子、四儿媳,也是中医本科生。任家的新一代,他的14个孙辈中,已经有2个从大学毕业、1个大学在读,也都是中医专业。讲到这个话题,任正启先生喜形于色,十分自豪:如果能多一些这样的中医人脉传承,何愁中医后继乏人?
在采访交流中,任正启先生谈到了由自己亲手创办的“三和源中医院”。他介绍说:医院就办在养育我的血脉之地——故乡任庄。这里,过去是一片贫瘠荒芜,如今是一处医疗圣地。刚开办时,缺胳膊少腿,锣齐鼓不齐;现在呢,医疗科室齐全、传统现代融合,院容院貌优美、服务质量优良,中医特色鲜明、医技名闻遐迩。
这是该医院办公室提供的一份数据:(1)近年来,收治心血管病人六七十名,彻底治愈二十八名,基本治愈三十六名;其中危重病人六名。(2)多年来,经任正启老院长特批,减免或者全免特殊病患的诊疗费两百多万元。(3)近十年来,在任正启老院长的倡导下,医院献爱心、做慈善,捐款捐物的资金达二十多万元;登上2019首届“中国好人”荣誉榜。
四十多年来,任正启坚持做到“见难必帮”,救济患者不计其数。在笔者的采访要求下,任正启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前些年,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甚多,见难必帮是我应尽的义务。比如,鹿邑县有个病人,走了4天4夜的路前来看病。我给他开了3周20剂的药,见到病患只有用一块破布缠着的18元钱(其中还有一角的零钱),我怎么也不忍心再收取他的诊疗药费,反而替他计算好并给足返程的路费,还用小车把他送到车站。任正启交代医院有关部门:凡是五保户,看病一律免费;特殊困难户,一律不收药费。为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任正启做出决定,把医院的12亩空地改造成一个生态公园——在这里造林建亭,种花植草,让医护人员、就诊住院病人和周边群众及养老院老人颐养天年,共享美丽乡村的优良环境和如画风景。
庚子年三月,三和源中医院的“舒心园”落成。在“舒心园”的显眼处,立有一块大石碑,上面是任正启老先生亲自撰写的《碑记》。碑记的开篇是这样的四句:奉君进院能舒心,阴平阳秘功养神;悟老及老悠悠然,络通脉畅方健身。
舒心园内有两座亭子,一座名“吉祥亭”,一座名“如意亭”。
这是任正启老先生为“吉祥亭”题写的四句诗:天下美景皆有亭,依岭花木总是情;愿君登台静心坐,恬淡虚无益养生。
这是任正启老先生为“如意亭”题写的四句诗:华夏古今赞德贤,施恩布善惠人间;忠孝仁义走万里,福禄康益度百年。
任正启老先生现年73岁,身体健朗,一副年轻态;思路敏锐,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他说,他在有生之年还要为中国中医的振兴和发展,办成几件大事,让更多更大范围的心脑血管病人获益受惠。他自主研发了“加味血腑逐瘀汤”,对老年痴呆症、高血压、高血脂、偏瘫后遗症及恢复期的治疗、冠心病供血不足可有明显改善;对四十岁以后亚健康人、血瘀循环脉络不畅者等疾病,有显著改善作用。他还自主研制出“加味还少丹”方剂,这种绿色健康产品,服用后对肾阳虚弱、阳痿早泄、身疲力乏、大便溏泄小便频、腰膝酸软等症状,有力增神宁轻身的明显改善,久服则能延缓衰老。
“加味血腑逐淤汤”是经典方剂的升华,效果奇妙。近十年来的临床应用已出现很多奇迹,使很多生命复生。这个方剂价格低廉,使很多患者“既看得起病,又能恢复健康”,是老龄化的福音。对此,任正启老先生愿意献出这个奇效奇方。他恳拜天下贵贤有识之士,一起施恩施德,把这种中医良方做大做强,达到“产业化”;并进行大面积应用推广,使它“救治更多人”的普世价值更加惠及广大百姓群众。
展望未来,任正启老先生表达了这样的心声:高举中医大旗,坚定中医自信;弘扬中医传统,坚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谱写中医新篇。
我们有理由相信:任正启和他的三和源中医院,一定会在中医振兴的伟大进程中,发挥新作用,取得新成就,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