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克星 ——记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马头镇三和源中医院院长、著名中医师任正启

中红网北京2020年11月17日电(江山、吴志云)

救活一条生命,温暖一个家庭。

能把心脑血管病刀下的生灵多多拉回来,我终身心安矣!

——任正启语录

采访著名老中医任正启,听他讲述惊心动魄的治病救命过程,听他回忆不离不弃坚守中医阵地的故事,听他蔑视心血管顽症的独到见解,听他精诚仁心如数家珍的善行至德之举······年过古稀,行医五十余载,“此生救人无数”,我们对任先生的敬仰敬佩敬重之感油然而生。

——采访手记

爷爷教他学中医

任正启,1947年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马头镇任庄的一个中医世家。任正启的爷爷名叫任用修,是当地很有名的老八路、老英雄、老中医、老善人。任用修聪明过人、胆略过人、武艺过人,18岁参加八路军,有“徒手夺枪”、“监狱救人”、“单手越过丈高墙”、“日行一百二十公里”、“从两个日本人手中强夺六公斤海洛因”等许多对敌斗争的传奇故事。任用修自小拜山西老中医王大宾为师,勤学苦练3年,得到了中医治病的真传;后辗转陕西、河南等地行医,直到1971年高龄去世。

任正启自少年时代起,就在爷爷的中医熏陶中获得启蒙。他亲眼目睹了爷爷用中医看病救人的一件件奇闻、用中药治病救命的一桩桩奇事。他从小就立下宏愿:长大后要像爷爷那样,替乡亲们看病,帮乡亲们解除病痛。于是,他经常站在爷爷的身旁,看爷爷为大家治病;经常与爷爷一起去采中草药,学习炮制中药方剂。

在采访中,任正启告诉笔者:“因为我喜欢中医,爷爷就特别喜欢我。那时我们任家家族有100多口人,爷爷的中医秘诀就只传我一人,他把自己几十年收集的医书、经方、手抄本、经验心得,都交给了我。”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任正启初中毕业,爷爷正儿八经把他叫到跟前,要他学习中医。任正启至今还记着那天爷爷给他讲的两句话:“学医必求真,学而不悟非也。行医须心诚,悟而不明废也。” 任正启的中医之路,就这样鼓帆启程。

任正启真正亲近中医,是14岁辍学后这一年,在爷爷的严格管教下,从“背诵”中医基本理论起步的。他说,爷爷规定他必须看中医经典,重要之处要能背诵下来,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因此,他每天看书学习都要到深夜12点,雷打不动。又因为那个年代河南农村生活条件还很艰苦,晚上看书的煤油灯是挂在柱子上的,为了节省煤油,微弱的灯光一家人“共用”。他们家兄弟姐妹6个(3男3女),他是老大,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一双长袜子穿烂了,就往下攥,裹住脚后跟;床上没有被褥,大冬天的夜晚,再冻再冷也坚持把规定的读书学习任务完成。特别是爷爷白天看病诊疗的口述,他都在晚上把它追记下来。日积月累,任正启的中医理论水平“水涨船高”;潜移默化,任正启的中医诊疗技术“炉火纯青”。“在爷爷的引领下,我背书9年;跟着爷爷出村随诊,临床9年,直到1971年爷爷去世。” 任正启如是说。

让任正启真正感悟中医的作用,是农村缺医少药的年代。1963年,他们村庄周围发生许多浮肿病人,他爷爷用中药汤剂给病人喝,救了不少人。但爷爷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亲眼看到有2名老人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肚子胀得很大死去了。他还听说有些乡亲生病了因为找不到医生、用不到药,只能在家里熬着、死在床上。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心里就很痛,就决心要尽快把爷爷的中医本领学到手,为乡亲们的健康服务。

赤脚医生中的佼佼者

1969年,任正启成为所在生产大队的赤脚医生,开始独立行医。他背起药箱,走村串巷入农户,风雨无阻下田头,全心全意为社员群众送医送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1974年,河南省医科大学办学到太康,公社医院的院长找他谈话,告诉他组织上要选派赤脚医生中的工作积极分子去卫校学习,他十分荣幸地被推荐上去了。机会难得,任正启带着一种神圣使命感,满怀信心地走进了河南医科大学深造,得到了六大最高专家权威的言传身教,读完了中西医三年制学业。

在学习期间,任正启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医学理论,丰富自己的学养。他按要求,一口气学完所有课程,甚至做到了学习一个章节、背完一个章节,门门功课的成绩都是优秀,成为整个培训班的学习积极分子。任正启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那时的学习,真是拼了命地学,生怕听漏了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生怕自己掉队落后被人看不起。那时的学习条件很艰苦,都是脱产培训,生产大队每个月补助30斤谷子;父母亲卖芦草,5分钱一斤,给我攒伙食费;爷爷经常让人带口信,要我一门心思搞好学习,学到真本事。”

培训班毕业后,任正启被上调到公社医院。因为他是经过专业深造的“科班生”了,所以医院的领导十分看重他,让他担负了许多方面的诊疗工作任务。任正启从小在家教严格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加上由爷爷带教、比较早的参与了中医治病的大量实践,因此他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成为公社医院的青年骨干医生;特别是他来自于爷爷中医的师承,使他在临床主治医生的岗位上成就显著,有口皆碑。

“三黄白虎汤”的传奇

1975至1977年,太康地区暴发病毒性乙脑、流行性乙脑。这种病的死亡率高,没有特效药来医治;有的患者侥幸,治了18天“醒”来,不是傻了就是残了;不但给患者的家庭带来灾难性的打击,而且给整个地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面对这个严峻的病情,26岁的任正启心里焦急万分,他整夜不眠,思考着战胜这个“病魔”的对策。他在中医药宝库中寻访,他在中医大师经方中寻觅,他在爷爷留下的中医手抄本中寻察,他在自己中医实践的记忆中寻问。终于,他找到了用“三黄白虎汤”加减,来解决这个当时被称为“天大”难题的方案。但是,患者处在昏迷状态,如何把汤药让病人吸收起效?办法总比困难多。任正启提出“从病患肛门插入深部灌肠,通过门静脉全吸收”。这是一个十分大胆而效果确切的新疗法,在场的医护人员都面面相觑,任正启力排众议果断实施。汤药下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症状在逐渐向好的方向变化!以前病人高热三周才退,现在一周见效。临床证明:服用“三黄白虎汤”,有效率达到96%,大大超过常规最高的56%。

任正启医生用“三黄白虎汤”治愈脑炎的消息,当时乡镇医院上报疫情,惊动了河南省医学院的专家教授。该院传染科的杨主任专门打电话和赶过来,向任正启了解真实情况,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任正启的中医疗法,很快在大范围推广,一大批乙型脑炎患者得到了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治。“有一次,我连续几天加班加点,实在支撑不住了,一头倒地昏了过去。但是,这么严重的病情,这么多的病人,我必须以抢救病人为重,人命关天,这是医生的责任。” 任正启告诉笔者,他曾经一夜抢救过10个病人,其中有个病人,脑膜脑炎,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随时都会发生死亡,所以不能掉以轻心。还有一次晚上,院长把已经推迟下班的任正启紧急唤去,抢救一个已经呼吸衰竭、瞳孔放大的危重病患。他坐在病房,按分钟用药、观察,一步不离直到天亮,病人转危为安。多年以后,任正启碰到一个30多岁的妇女,她“扑通”一声跪到他跟前:“任医生,你是我的救命恩人!” 任正启赶紧扶她起来:“我不认识你呀!”她说:“我就是那个被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三伲儿!” 任正启这才记起,那年那天他收治了一个19岁的年轻姑娘,当时她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是他采取果断措施让她恢复心跳,再用中医治愈了她的急性流脑。任正启说,行医半个多世纪,像这样的治病救命数不胜数、太多太多了。

心血管病找他就找到家了

到河南周口或太康,如果问道心血管病哪儿能治?就会有人告诉你:“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病呀,只要找到他(任正启)就找到家了,特别是偏瘫病恢复期,不能恢复的恢复了,不能活的活下来了,不能好的好起来了,冠心病的亚急性期中药治疗使很多病人好起来、活下来的数不胜数。”这样的口碑,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无数事实的检验,响当当地树起来的,是十分了不起的。

1983年4月,任正启决定自己创办一个“给老百姓看病的距离更加接近”的门诊所。听说任正启要跳出体制自立门诊,院长拉住他,说“正启,你可不能走!” 任正启说:“我不会离开太康,不会离开天天能见到面的父老乡亲。”有好心人劝任正启,要他“三思而后行”。任正启回道:“我只是想把中医做得更好。”

任正启“想把中医做得更好”,断然丟掉体制内的“铁饭碗”,在当时成为一个特大新闻。任正启回到乡里,开了一个自己曾经放飞梦想、自己在爷爷面前承诺过的、自己认为最能发挥救死扶伤专业作用的“中医门诊所”。

在采访交流中,任正启没有讲一句有关自主创业的艰辛和一言难尽的艰苦过程。他说:“我从体制里出来,一晃37年了。当年的小小中医门诊所,现在已经成为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特色的规模中医院,能够生存发展、能够不断壮大、能够远近闻名,这就充分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方向是正确的。现如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振兴中医,国家也在大力提倡中医、支持发展中医,这还说明我这几十年为中医而执着奋斗是有价值的。”

当笔者问到“医院特色”这个概念时,任正启侃侃而谈:心脑血管疾病,既是普遍性问题,还是世界性难题。从表象上看,西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途径很多;从本质上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佳选项,应该还是中医最能彻底解决问题。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本不可否认,有的病患30年、40年不复发,活得好好的。除了中国的中医,世界上还有哪门子“医”能做到?根本没有!1983年的时候,我的私营中医门诊所,心脑血管病患者却住不下,只得加盖军用大帐篷,一帐篷住28个病人,赶也赶不走。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中医疗法管用,病人相信中医,中医能够救人性命。有个64岁的病人,被大医院“劝”回家等死,已经被“叫魂”4次。家人跑来找我,我去一搭脉,觉得还有希望,开了中药方子,马上煎服,当晚出现转机。现在此人已经70岁了,还活得有滋有味的。

当笔者问到“你有什么秘诀”时,任正启很坦然地说:“有啊,当然有啊。要治愈心脑血管疾病,必须要用真正的中医术和有效的中药材。我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已经50年,加上爷爷的中医指导和传承,历史就更长了。从医学盲区寻找到路径,从不能治到能治并且治好,这个过程,不但是悟道更是自信。中医博大精深,世界上有疾病,就有对付疾病的武器,关键是寻找到这个武器。”

任正启话锋一转,说:“比如方剂,有组成 ‘君臣佐使’的基本原则,三千越甲可吞吴,里面就大有学问。但实际上,我们中医的老祖宗,已经在他们的经典中早就已经‘告示’了,仅仅只需要我们勇于去发现,善于紧密联系实际去利用。”

从任正启先生几十年来不断探索和改进提高中医治疗、提升中药用药水平的成功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大医精诚和医者仁心。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好中医,犹如一位优秀的战场指挥员,打仗巧用战略战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比如,他治疗乙型脑炎的“把好五关”,即高热关、惊厥抽搐关、脑水肿关、痰阻关、心呼衰竭关,就能明显提高治愈率,大大减少后遗症。50年来,任正启刻苦钻研心脑血管病,从医药盲区中找到一神奇方剂(有史以来该药从未用于心脑血管病),他大胆使用而且用量极小(在中医学上叫做微量),一次用量即1.5到2.5克,如一味饮片的应用也是小量,应属无效量。10年来,经大量临床应用达8万人之多,效果神奇,能使很多患者好起来、很多病人能活下来。而且这种方剂价位低廉,适合大众化应用;同時更适应老龄化应用,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病、脑萎缩、肢体血管病。其作用:活血化瘀,透达四肢百骸;按照中医基理,疏通经络,内润五脏六腑,而至血脉通畅。任正启介绍:该方剂的概念,一如楚汉之争,以少胜多;又如清末政府羸弱无能,需要有识之士拯救国民于水火;还如当朝盛世习主席高瞻远瞩,国泰民安,举世威严;从而做到“以少胜多出奇兵、集约巧用中靶点、药半功倍操胜券”。8年前,有个68岁的老太发病,在公立医院看了4个月的西医,没有见效。她找到任正启的中医院,入院时血压高达180,神态、视力模糊,走路不稳,不能侧卧。服了他开出的1.5克“微量”中药,7天后大脑清晰,三个月后居然下地劳动去了;至今一切正常。(这样的病例甚多,在该医院的档案室有大量的病历可查)。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任正启的医院是真正“姓中医”的道地中医院,他有是自己管理的中药房,进货的是道地中药材,炮制的是道地的中药方剂。任正启规定:凡采购中药材,必须是货真价实的,坚决拒绝假冒伪劣;凡炮制方剂,必须按方投量,做到充分充足,坚决不能偷工减料。任正启对市场上泛滥不止的假药、以次充好的伪品,表示出强烈的痛斥和不满。因此,他投入资金,添置了一套中药方剂炮制生产线,从开处方—进药材—炮制成剂—病患饮用,全封闭运营,一条龙服务,防止和杜绝了“虚假”,确保了药效的纯真和道地。

誓与中医同行共荣

任正启先生是具有广阔视野的忠诚的中医传承人、中医创新实践家,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南省周口市“基层最美名中医师”。50年来,

为了他和爷爷矢志不移的中医事业,他把下一代都引向“中医”的方向发展。他的大儿子,已经执业中医30年;他的二儿子、二儿媳,本科毕业于河南省中医院,是医院的骨干医师;他的四儿子、四儿媳,也是中医本科生。任家的新一代,他的14个孙辈中,已经有2个从大学毕业、1个大学在读,也都是中医专业。讲到这个话题,任正启先生喜形于色,十分自豪:如果能多一些这样的中医人脉传承,何愁中医后继乏人?

在采访交流中,任正启先生谈到了由自己亲手创办的“三和源中医院”。他介绍说:医院就办在养育我的血脉之地——故乡任庄。这里,过去是一片贫瘠荒芜,如今是一处医疗圣地。刚开办时,缺胳膊少腿,锣齐鼓不齐;现在呢,医疗科室齐全、传统现代融合,院容院貌优美、服务质量优良,中医特色鲜明、医技名闻遐迩。

这是该医院办公室提供的一份数据:(1)近年来,收治心血管病人六七十名,彻底治愈二十八名,基本治愈三十六名;其中危重病人六名。(2)多年来,经任正启老院长特批,减免或者全免特殊病患的诊疗费两百多万元。(3)近十年来,在任正启老院长的倡导下,医院献爱心、做慈善,捐款捐物的资金达二十多万元;登上2019首届“中国好人”荣誉榜。

四十多年来,任正启坚持做到“见难必帮”,救济患者不计其数。在笔者的采访要求下,任正启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前些年,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甚多,见难必帮是我应尽的义务。比如,鹿邑县有个病人,走了4天4夜的路前来看病。我给他开了3周20剂的药,见到病患只有用一块破布缠着的18元钱(其中还有一角的零钱),我怎么也不忍心再收取他的诊疗药费,反而替他计算好并给足返程的路费,还用小车把他送到车站。任正启交代医院有关部门:凡是五保户,看病一律免费;特殊困难户,一律不收药费。为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任正启做出决定,把医院的12亩空地改造成一个生态公园——在这里造林建亭,种花植草,让医护人员、就诊住院病人和周边群众及养老院老人颐养天年,共享美丽乡村的优良环境和如画风景。

庚子年三月,三和源中医院的“舒心园”落成。在“舒心园”的显眼处,立有一块大石碑,上面是任正启老先生亲自撰写的《碑记》。碑记的开篇是这样的四句:奉君进院能舒心,阴平阳秘功养神;悟老及老悠悠然,络通脉畅方健身。

舒心园内有两座亭子,一座名“吉祥亭”,一座名“如意亭”。

这是任正启老先生为“吉祥亭”题写的四句诗:天下美景皆有亭,依岭花木总是情;愿君登台静心坐,恬淡虚无益养生。

这是任正启老先生为“如意亭”题写的四句诗:华夏古今赞德贤,施恩布善惠人间;忠孝仁义走万里,福禄康益度百年。

 任正启老先生现年73岁,身体健朗,一副年轻态;思路敏锐,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他说,他在有生之年还要为中国中医的振兴和发展,办成几件大事,让更多更大范围的心脑血管病人获益受惠。他自主研发了“加味血腑逐瘀汤”,对老年痴呆症、高血压、高血脂、偏瘫后遗症及恢复期的治疗、冠心病供血不足可有明显改善;对四十岁以后亚健康人、血瘀循环脉络不畅者等疾病,有显著改善作用。他还自主研制出“加味还少丹”方剂,这种绿色健康产品,服用后对肾阳虚弱、阳痿早泄、身疲力乏、大便溏泄小便频、腰膝酸软等症状,有力增神宁轻身的明显改善,久服则能延缓衰老。

“加味血腑逐淤汤”是经典方剂的升华,效果奇妙。近十年来的临床应用已出现很多奇迹,使很多生命复生。这个方剂价格低廉,使很多患者“既看得起病,又能恢复健康”,是老龄化的福音。对此,任正启老先生愿意献出这个奇效奇方。他恳拜天下贵贤有识之士,一起施恩施德,把这种中医良方做大做强,达到“产业化”;并进行大面积应用推广,使它“救治更多人”的普世价值更加惠及广大百姓群众。

展望未来,任正启老先生表达了这样的心声:高举中医大旗,坚定中医自信;弘扬中医传统,坚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谱写中医新篇。

我们有理由相信:任正启和他的三和源中医院,一定会在中医振兴的伟大进程中,发挥新作用,取得新成就,做出新贡献。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