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鲜红融入你——为纪念海南解放70周年,写给海南曾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碑,矗立在毛阳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上,高23米,象征着海南23年(1927-1950)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时刻提醒着人们,琼崖纵队革命先烈在解放海南中做出的牺牲。1949年10月1日,海南岛并未解放,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上午十点,琼崖党政军干部和少数民族同胞1000余人,在五指山解放区白沙县毛贵乡举行了盛大集会,庆祝新中国成立,在海南岛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化作鲜红融入你

为了那即将到来的70周年举国欢庆,
我要再次向父辈们的红旗致敬,
迎着十点明媚的阳光,
我向五指山顶的纪念碑走去。
人们告诉我,
70年前的10月1日,
正是此时此刻的阳光下,
那里,
曾经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仰望那耸入云端的纪念碑,
透过历史的尘雾,
我看见,还有那父辈们 23年不倒的旗帜
伴随着五星红旗一起升起!

从93年前的椰子寨打响琼崖革命第一枪,
到全面解放海南的三大攻势;
从六连岭、母瑞山革命摇篮,
到方圆一万公里的五指山解放区;
从“山不藏人人藏人”的百姓心中
到琼纵司令部茅草屋上坚定矗立的旗杆;
从讨逆革命军、工农红军到抗日独立总队,
还有那少年连和娘子军连;
从突破重围的25颗革命火种,
到两万五千人的琼崖纵队迎接解放大军登岛;
你飘红了人心,
飘红了峥嵘岁月,
飘红了海南岛的每一寸土地!

23年孤岛奋战,浴血天涯,
23年艰苦卓绝,前赴后继,
无数先烈倒下,
不倒的是你,鲜血浸染的红旗!
更多英雄奋起,
高扬的是你,战火中挺立的红旗!
举起你,用双臂和初心,
捍卫你,用鲜血和生命,
撑起你,用青春和意志。
奋斗着,
为了中华民族挺起脊梁,
用理想点燃希望;
期待着,
有朝一日新世界阳光普照大地,
用坚持赢得胜利!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三大战役吹响了终结旧时代的号角,
新中国已如立于高山之巅
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虽然
大陆上的战斗硝烟逐渐消散,
青天白日已从南京总统府坠落,
而海岛上,春夏攻势却如火正酣,
穷途末路的敌人在疯狂围剿五指山解放区;
尽管
从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战略决战下溃败,
海陆空十万敌军逃琼压境,
岛链防御、伯陵防线,
黎明前的夜色 分外黑沉,
但那撕破黑雾的电波,
却依然如阻挡不住的闪电,
将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送:
北京的天安门
将升起庄严的五星红旗!
那一天,
海南岛上也要把五星红旗升起!

为了那一天,
解放区的妇女们一针一线,
将药材染制的黄色五星绣上红布。
为了那一天,
绕过敌军重重防线,
战士们从前线奔向五指山腹地。
披星戴月,他们兼程日夜,
山路崎岖,挡不住向往的脚步,
从八所到乐东,再到番阳,
赤足跨越300里行程,
向东,向东!
奔向那五星红旗即将升起的地方。
当10月1日的第一缕晨曦照亮五指山峰,
手捧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
他们已在指挥部的旗杆下集结,
还有那奔走相告而来的黎民百姓们。

掬一捧山间小溪的泉水
洗去烽火烟灰、一路风尘。
随海风椰树点头微笑,
约山峦松林摆手欢呼。
听万泉河水传诵胜利的喜讯,
山谷中回荡着先烈们欣慰的笑声。
生命滋润的绿色土地上,
不倒的红旗终于迎来五星红旗的升起!

但是,
海岛的五星红旗啊
等不及和天安门的一起升起,
为扫平大军渡海障碍,
战士们还要披挂曙光重返前线,
就让这海南岛的五星红旗
在最灿烂的阳光下率先升起!
看!热泪激荡着眼中飘扬的红旗,
听!坚决解放海南岛的口号如山呼海啸!
还有那,岭口战斗的枪声,
是他们向五星红旗致敬的胜利礼炮!
美丽的琼州啊,
今天,我要为你擦净百年尘埃,
明天,你就是祖国王冠上最璀璨的钻石!
不倒的红旗啊,
今天,你伴随着五星红旗一起升起!
明天,你将化为五星红旗上一抹鲜红!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今年是海南解放70周年,让我们向为解放海南英勇作战,做出历史贡献的琼崖纵队、四野43军和40军全体将士们致敬。

    1950年5月10日,海南岛全境解放祝捷大会在海口市召开,参会的战役指挥员们在海口苏公祠前留下历史性的合影。

一排左起:第43军政治委员张池明、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冯白驹、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第12兵团副司令员兼第40军军长韩先楚、第43军军长李作鹏。

二排左起:第40军政治部主任李伯秋、第12兵团参谋长兼第40军副军长解方、第40军参谋长宁贤文、琼崖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何浚、第15兵团作战科长杨迪。

三排左起:琼崖纵队政治部第一副主任符荣鼎、第40军政治委员袁升平、琼崖纵队副政治委员黄康、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

四排左起:琼崖区委副书记萧焕辉、第43军副军长龙书金、琼崖区委秘书长陈乃石、琼崖纵队第一副司令员吴克之、第43军参谋长黄一平。

本诗作者吴晓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第一副司令员吴克之将军之女。吴克之将军是在海南岛上坚持革命斗争的仅有的两名共和国开国将军之一,祖籍海南琼山县演丰镇塘内村,1911年9月出生,1937年加入琼崖纵队的前身抗日独立总队,因英勇善战,被誉为常胜将军。1947年被任命为琼崖纵队副司令员,海南解放后,为
首任海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吴晓媛的母亲谭梅是琼崖纵队娘子军连老战士。

吴克之将军故居位于现海口市琼山区美兰墟塘内南村。

张全景:人民作家为人民——在郭澄清文学创作研讨会讲话

中红网北京2020年3月27日电(张全景)

人民作家为人民——在郭澄清文学创作研讨会讲话

张全景

同志们:

郭澄清文学创作研讨会今天开幕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德州的历史上,专门为一位作家召开创作研讨会,可能是第一次。这是德州文坛上的一件盛事,对于繁荣德州的文学创作,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学者、专家莅临我的家乡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郭澄清同志是德州市宁津县人,能够在这里产生这样一位优秀作家,是全县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德州市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光荣和骄傲。

郭澄清同志的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我对他比较了解,有较深的交往。他虽然去世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萦绕在我的心间,对他的刻苦创作的精神,我曾誉为“保尔”,作为学习楷模。他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我曾多次拜读。他所写的都是家乡事,使用的语言都是家乡话,歌颂的是家乡的人民群众。掩卷深思,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大多耳闻目睹,甚至是亲身经历,记忆犹新;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大都似曾相识;描写的风情景物,虽无大山名川之美,但鲁北平原的土地、河流、城市、小镇、村庄、田园却历历在目,倍感亲切;句句乡音,从日常生活用语到俏皮话、歇后语,都曾听过说过,甚至至今还在应用。这些家乡人、家乡事在郭澄清的五彩笔下,活灵活现。郭澄清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农村干部、农民群众,形形色色。抒怀写景,淋漓尽致;故事构思,奇巧多变;言情叙事,起伏跌宕,语言鲜活。这些既可引人入胜,又很值得我们学习。

去年郭澄清的《大刀记》再版时我写了一篇序言:人民作家为人民。一个作家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为人民大众写作,受人民大众欢迎,才配称人民作家。郭澄清的作品,经受了历史的检验,是成功的。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而且是历史、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的缩影。从历史来说,他的作品反映了德州的时代变迁与社会的进步,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灾难沉重、任人宰割的旧时代,经过浴血奋战,反压迫、反侵略,走向新中国、新生活的历程。他的短篇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忠实记录了德州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满腔热情,六十年代的作品则赞颂了德州人民战胜三年困难、经济复苏的新局面。从经济上看,充分反映了德州农村解放前后的深刻变化,粮棉产量日增,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从政治和党的建设上看,反映了德州人民群众心地善良、忠厚淳朴、热爱集体、勤奋向上、诚信互助等优秀品质,反映了良好的干部作风、密切的党群关系。因此,我们研究郭澄清的作品,既要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研究,繁荣德州的文学创作,又要把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这些不仅在《大刀记》、《决斗》中有充分反映,而且在短篇《黑掌柜》、《篱墙两边》、《公社书记》、《社迷》等篇章中一一展现。这也是我们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现实意义。

当年在郭澄清同志的影响下,直接带动了宁津县的文化建设,宁津县被国务院命名为 “全国文化先进县”,受到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介绍了宁津县群众文学创作的经验。郭澄清同志的作品可谓影响深远,《大刀记》初版于1975年,不仅曾拍电影,改编成话剧、连环画、评书,而且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贵州人民出版社重印出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出版。有的短篇收入了大学语言教材,由此可见一斑。

郭澄清同志之所以能够写出很多好的作品,受到学者、专家、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赞扬,从根本上来说,首先是他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始终沿着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前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第二,是他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热爱群众,深入群众。我们从郭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可以看到他政治立场的坚定,政治方向的正确。一个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熟悉他所要写的对象,吃得透,看得准,从现象到本质。第三,是他刻苦学习的精神,既向书本学习,又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和实践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创作本领。第四,是他的勤奋精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住在农村的小黑屋里,靠着小油灯写作。当患病之后,手无持笔之力,就用嘴衔笔写作,这不就是中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吗?总之,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们要深入研究他,学习他,繁荣德州的文学创作,为德州的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

这里我还想说一说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基础。适应则促进,不适应则迟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也是经济,也是政治,没有脱离经济基础和政治而独立的文学。没有先进文化引领,不可能有先进的经济。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妥善处理两者关系,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使之比翼齐飞。我们可以从社会上看到一种现象,各地基本相同的一段历史、一件事情、一个建筑物,有的蜚声中外,有的默默无闻,或者知名度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无好的文学作品予以鼓吹。岳阳楼有《岳阳楼记》,滕王阁有《滕王阁序》,渣滓洞、白公馆有小说《红岩》,枣庄的铁道游击队,有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等。

我们德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乏崇文尚武忠烈之士。汉有东方朔、祢衡、管辂诸公。董仲舒曾在德州读书。唐有中国第一个状元孙伏伽,还有高适、孟郊、孟迟等著名诗人。宋、元也有享誉华夏的文人学士。明朝邢侗,万历二年(1574)进士,曾在南宫县当过县令,颇有政绩,后任陕西行太仆卿,因不满朝廷腐败,辞官回家。他是明末四大书法家之一,素有“北邢南董”之称,《齐鲁文化通史》评论其书法“笔力矫健,沉着圆浑”,“别开生面,自成一家”,“蝇头小楷,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别有韵味。行书则紧劲,用笔开张;大草书则又专务浑遒,园而能转”。清初德州有几位名士在齐鲁乃至全国文坛都有一定影响。田雯,康熙三年进士,官至江苏、贵州巡抚,户部侍郎,著述颇丰,被称为“德州先生”。《德县志》称其“主文苑骚坛者数十载,诗名并驾于阮亭,海内望之于泰山北斗”。这些话,虽有溢美之词,但他在文坛确有重要地位。他的弟弟田需、田以及孙子田同之都有诗作,成为德州地区的诗文家族。另一位是冯廷,康熙二十一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舍人,湖广乡试同考官,长于诗歌创作,有诗集多部,但大多失传。其孙冯德培搜集辑成《冯舍人遗诗》6卷传世。再一位是卢见曾,康熙六十年进士,曾任知州、知府,后任两淮盐运使,因盐商提引案被逮入狱。此人极有干才,又雅好接纳文士,在扬州盐运使任上,广结名流,与当时士林300多人过从甚密,皆为上宾,编有《国朝山左诗抄》,收录清初山左诗人620余家,诗歌6000余首,对保存乡邦诗歌文献,弘扬地方诗文化,居功甚伟,本人诗作收入《雅雨堂诗集》。他的先辈卢世亦有诗名,堪称地方仕宦、文化世族。在现代作家中,可以说,郭澄清是德州地区最为突出的一位。今天我们学习、研究、宣传、弘扬郭澄清创作精神,就是为了促进德州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做好各项工作,争取出现更多的郭澄清,乃至后来居上者。

大家知道,我是德州市平原县人,土生土长。从小在这里生活、学习、工作了40年,1971年离开德州,至今已经35年了。咱们这里有一句话:“孩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谁不说俺家乡好”,我也是如此。虽然我出门在外,对家乡没有什么帮助,但乡音未变,乡情未改,乡俗依旧,心系德州。很多知识,工作方法,领导经验是从老乡亲、老同志那里学来的,没有最早的几十年,不会有后来的几十年。因此,不论走到什么地方,不管担任什么工作,不论是在职还是离休,永远不会忘记德州,永远眷恋德州,永远思念德州的土地和人民。这次回到德州,又一次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和农村,看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与几十年前相比,天翻地覆,与几年前、十几年前相比,日新月异,发展更快,变化更大。城市面貌大变、农村面貌大变、群众生活大变,越变越新越好。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干部和广大群众精神振奋,热情饱满,正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奋斗。看到这些,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非常激动,十分高兴。在这里,我向为建设德州、发展德州的老干部、老党员,向历任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班子的同志,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当前,德州地区形势喜人,发展前景广阔美好,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任重道远。希望同志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總书纪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大发展、更大成绩、更大胜利!

对与会的学者专家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祝会议圆满成功!

(注:本文系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张全景,在2006年郭澄清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的讲话。本文被收录在李宗刚教授编《郭澄清研究资料》一书。)

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谈毛泽东的读书方法

中红网北京2020年4月15日电(王金锋)

“智山慧海传薪火”,文字和书写的发明,书成了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了人类知识和智慧传承的重要方式,读书成了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崇尚读书是中华文明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文明的突出特色。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中国人特别重视读读书。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孔子,“韦编三绝,发愤念,乐以忘忧”,是他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其“儒”最广义的所指,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受到高度尊重。

新中国的奠基人、缔造者毛泽东,不仅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诗人、学者、书法家,这都源于他勤奋读书、刻苦钻研,他从青少年到老年都酷爱读书,把读书看成第一生命。他有句传世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据党史专家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书在9万册以上。他青年时在长沙读书,是湖南图书馆的常客,每天早上5点第一个到图书馆,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冬天大雪纷飞,也不例外。在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时,白天忙没时间看书,晚上偷偷进图书馆阅读,直到深夜。长征时,生活十分艰苦,他却带着一箱书随行,他病了骑马上稍清醒,就在马背上读书。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党和国家、军队的最高领导。每天日理万机,可总是挤出时间,哪怕分分秒秒,也要读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茶几上、都是书,床上除了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部被书占领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到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找着书页,阅读不辍。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忘阅读,有一次,他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的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难受。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才高兴的笑了。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他还了工作人员给他读鲁迅的著作,当他听到满意的内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是力量的源泉。但如今书籍浩如烟海,怎样阅读才能最有效呢?众说纷纭,其实,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我认为,最关键是把书读活,活学活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实践,毛泽东拥有这样的能力是“活”读书的集大成者。他的读书方法和技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毛泽东读书的鲜明特点,他不为文凭读,不为分数读,而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读书。他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改造社会,改造中国”。从小就喜欢读书,才智超群,但他父亲多次不让他读书,认为读书花钱,并多次不给学费,是在他母亲和亲戚老师多次帮助下才得以读书,他读书的重点很突出,对实现他“改造社会,改造中国”最有帮助的社会科学学的极为投入,极为用功。他一生中读的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门类很多。他读赫胥黎的《进化论与理论学》、《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摩尔根的《基因论》、威廉斯的《土壤学—农作物及土壤学原理》等等。这些对人文学都嫌艰涩难懂的书,他读甘之若饴,而且能把书本上的知识融在实践中。

毛泽东读书不图快,讲效果。他选择的书籍认真的学,反复地读。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篇章都是一篇篇,认真钻研,从词汇、句式、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都能流利地背诵。《共产党宣言》他读了150遍,《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为了研读楚辞,他读了50余种版本,他认为读书要立志、要潜心、要杂学、要择文、要积累,要贵问、要自学、要三复四读,要“挤”和“钻”。在延安时期战争异常紧张,交通异常不便,生活各种异常菲薄,但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他在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号召全党来一个学习竞赛。同年5月,在干部大会上,他又提出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和深入。

读书时毛泽东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精读为主。有的书一般浏览,略知其意,有的书深入研读,探其真谛。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革命大书都得反复阅读,有的书甚至读了十几遍几十遍。我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从13岁开始阅读,直到晚年仍在研读,跨越了70年代之久,他读古典小说儿,不仅读故事,学文学,而是着重研究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战争中的战略战术。他读过的书上留下深邃思考的印迹,除圈、点、横、杠处,还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如读《西游记》他深悟道,唐僧师徒能战胜艰难,贵在坚定的信念,只要在分歧矛盾中求团结,目标一致,就能战而胜之。

毛泽东阅读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史书非常爱读,《二十四史》等历朝纪事本,各种野史、历史演义等都广泛涉猎。他主张“古为今用”,巧妙地把书本中获得的知识和智慧运用于他的文章、讲话、甚至战争实践中。不仅使他的文章讲话感染力倍增,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如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取得的几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和他读《孙子兵法》、《三国志》等经典密不可分,他十分推崇诸葛亮和曹操,从中学习文韬武略,他写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通过剖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六大战役,把“后发制人”的道理深入浅出,入木三分。为了迎接同蒋介石的决战,他研读了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组织一个读书小组,一章一节的阅读讨论,从中吸取营养、智慧。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孜孜践行的读书方法。其意在“学而不思则罔”,提倡联系实际思考,批判对比吸收。几十年来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上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或者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所藏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句画、满书,直线、曲线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鲁迅的文章是他终身热爱。在延安时期,他得到了一套《鲁迅全集》,建国以后把他带到中南海。菊香书屋。他把《鲁迅全集》看到什么程度,有两个细节可以说明,第一,他看出了这本国家出版的鲁迅全集的精装版里有许多错别字,这是很难发现的。今天我们的允许万分之一的差错率,其实当年这个要求比较高,差错率很低,但是毛泽东居然看出来了。全部用红笔把它改了过来。第二是注明时间,鲁迅文章中说“当年”。毛泽东后面加括号,注明指的是1926年到1936年。看到这些细节,充分说明他读书多么细致认真。

习近平号召“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毛泽东在这方面是全党的楷模,我们都应以他为榜样,一生爱读书,勤读书,学以致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王金锋,中共河北省邢台市委)

行进在最美的风景中——周恩来红军小学家校护学显成效

中红网江苏淮安2020年4月17日电(徐晓佳)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奉献,尽职尽责,全力协助学校同心抗疫,他们就是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志愿者们。各年级学生相继返校,为了解决几千学生上、下学时间段家长接送集聚问题,学校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提前谋划,周密部署,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志愿者的榜样示范作用,每天每班两名家长志愿者提前到岗,全面协助学校上放学秩序的管理。

没有了随意停放的车辆,没有了聚众聊天的人群,没有了随意踩踏花木的身影……周恩来红军小学学生进出校门的队伍和家长等候的队伍相映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早晨,学生陆陆续续上学了,在家长志愿者的积极引导下,家长们都自觉在下车点停车,学生也主动间隔一米距离,排着整齐有序的队伍沿学校围墙缓步慢行。

中午10时40分,在家长车辆停放区和家长等候区内,家长志愿者们臂戴红袖章,提前到岗,不厌其烦地引导每一位家长有序停放车辆,并提醒家长们间隔一米排好队伍做孩子的好榜样。一排排整齐的车辆,一列列划一的队伍,彰显着红小学生家长们的文明素养和责任担当。

放学时间到了,学生们排成两路纵队向等候点走来。班主任老师一边提醒着孩子们保持前后左右的间距,一边带领着他们到达等候点。在一声声“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的道别声中,孩子们牵着家长的手快乐、有序离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身体力行,做好榜样。”三(7)班家长志愿者说。

风景这边独好!家长志愿者护导活动既体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又诠释了家校联动、爱心护学、携手育人的教育理念,更激发了每一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保障了每一位学生上下学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