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谈毛泽东的读书方法

中红网北京2020年4月15日电(王金锋)

“智山慧海传薪火”,文字和书写的发明,书成了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了人类知识和智慧传承的重要方式,读书成了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崇尚读书是中华文明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文明的突出特色。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中国人特别重视读读书。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孔子,“韦编三绝,发愤念,乐以忘忧”,是他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其“儒”最广义的所指,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受到高度尊重。

新中国的奠基人、缔造者毛泽东,不仅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诗人、学者、书法家,这都源于他勤奋读书、刻苦钻研,他从青少年到老年都酷爱读书,把读书看成第一生命。他有句传世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据党史专家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书在9万册以上。他青年时在长沙读书,是湖南图书馆的常客,每天早上5点第一个到图书馆,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冬天大雪纷飞,也不例外。在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时,白天忙没时间看书,晚上偷偷进图书馆阅读,直到深夜。长征时,生活十分艰苦,他却带着一箱书随行,他病了骑马上稍清醒,就在马背上读书。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党和国家、军队的最高领导。每天日理万机,可总是挤出时间,哪怕分分秒秒,也要读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茶几上、都是书,床上除了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部被书占领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到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找着书页,阅读不辍。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忘阅读,有一次,他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的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难受。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才高兴的笑了。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他还了工作人员给他读鲁迅的著作,当他听到满意的内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是力量的源泉。但如今书籍浩如烟海,怎样阅读才能最有效呢?众说纷纭,其实,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我认为,最关键是把书读活,活学活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实践,毛泽东拥有这样的能力是“活”读书的集大成者。他的读书方法和技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毛泽东读书的鲜明特点,他不为文凭读,不为分数读,而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读书。他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改造社会,改造中国”。从小就喜欢读书,才智超群,但他父亲多次不让他读书,认为读书花钱,并多次不给学费,是在他母亲和亲戚老师多次帮助下才得以读书,他读书的重点很突出,对实现他“改造社会,改造中国”最有帮助的社会科学学的极为投入,极为用功。他一生中读的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门类很多。他读赫胥黎的《进化论与理论学》、《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摩尔根的《基因论》、威廉斯的《土壤学—农作物及土壤学原理》等等。这些对人文学都嫌艰涩难懂的书,他读甘之若饴,而且能把书本上的知识融在实践中。

毛泽东读书不图快,讲效果。他选择的书籍认真的学,反复地读。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篇章都是一篇篇,认真钻研,从词汇、句式、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都能流利地背诵。《共产党宣言》他读了150遍,《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为了研读楚辞,他读了50余种版本,他认为读书要立志、要潜心、要杂学、要择文、要积累,要贵问、要自学、要三复四读,要“挤”和“钻”。在延安时期战争异常紧张,交通异常不便,生活各种异常菲薄,但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他在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号召全党来一个学习竞赛。同年5月,在干部大会上,他又提出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和深入。

读书时毛泽东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精读为主。有的书一般浏览,略知其意,有的书深入研读,探其真谛。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革命大书都得反复阅读,有的书甚至读了十几遍几十遍。我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从13岁开始阅读,直到晚年仍在研读,跨越了70年代之久,他读古典小说儿,不仅读故事,学文学,而是着重研究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战争中的战略战术。他读过的书上留下深邃思考的印迹,除圈、点、横、杠处,还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如读《西游记》他深悟道,唐僧师徒能战胜艰难,贵在坚定的信念,只要在分歧矛盾中求团结,目标一致,就能战而胜之。

毛泽东阅读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史书非常爱读,《二十四史》等历朝纪事本,各种野史、历史演义等都广泛涉猎。他主张“古为今用”,巧妙地把书本中获得的知识和智慧运用于他的文章、讲话、甚至战争实践中。不仅使他的文章讲话感染力倍增,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如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取得的几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和他读《孙子兵法》、《三国志》等经典密不可分,他十分推崇诸葛亮和曹操,从中学习文韬武略,他写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通过剖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六大战役,把“后发制人”的道理深入浅出,入木三分。为了迎接同蒋介石的决战,他研读了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组织一个读书小组,一章一节的阅读讨论,从中吸取营养、智慧。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孜孜践行的读书方法。其意在“学而不思则罔”,提倡联系实际思考,批判对比吸收。几十年来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上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或者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所藏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句画、满书,直线、曲线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鲁迅的文章是他终身热爱。在延安时期,他得到了一套《鲁迅全集》,建国以后把他带到中南海。菊香书屋。他把《鲁迅全集》看到什么程度,有两个细节可以说明,第一,他看出了这本国家出版的鲁迅全集的精装版里有许多错别字,这是很难发现的。今天我们的允许万分之一的差错率,其实当年这个要求比较高,差错率很低,但是毛泽东居然看出来了。全部用红笔把它改了过来。第二是注明时间,鲁迅文章中说“当年”。毛泽东后面加括号,注明指的是1926年到1936年。看到这些细节,充分说明他读书多么细致认真。

习近平号召“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毛泽东在这方面是全党的楷模,我们都应以他为榜样,一生爱读书,勤读书,学以致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王金锋,中共河北省邢台市委)

行进在最美的风景中——周恩来红军小学家校护学显成效

中红网江苏淮安2020年4月17日电(徐晓佳)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奉献,尽职尽责,全力协助学校同心抗疫,他们就是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志愿者们。各年级学生相继返校,为了解决几千学生上、下学时间段家长接送集聚问题,学校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提前谋划,周密部署,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志愿者的榜样示范作用,每天每班两名家长志愿者提前到岗,全面协助学校上放学秩序的管理。

没有了随意停放的车辆,没有了聚众聊天的人群,没有了随意踩踏花木的身影……周恩来红军小学学生进出校门的队伍和家长等候的队伍相映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早晨,学生陆陆续续上学了,在家长志愿者的积极引导下,家长们都自觉在下车点停车,学生也主动间隔一米距离,排着整齐有序的队伍沿学校围墙缓步慢行。

中午10时40分,在家长车辆停放区和家长等候区内,家长志愿者们臂戴红袖章,提前到岗,不厌其烦地引导每一位家长有序停放车辆,并提醒家长们间隔一米排好队伍做孩子的好榜样。一排排整齐的车辆,一列列划一的队伍,彰显着红小学生家长们的文明素养和责任担当。

放学时间到了,学生们排成两路纵队向等候点走来。班主任老师一边提醒着孩子们保持前后左右的间距,一边带领着他们到达等候点。在一声声“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的道别声中,孩子们牵着家长的手快乐、有序离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身体力行,做好榜样。”三(7)班家长志愿者说。

风景这边独好!家长志愿者护导活动既体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又诠释了家校联动、爱心护学、携手育人的教育理念,更激发了每一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保障了每一位学生上下学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