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江山-长三角头条网:中国常州武进籍四位摄影名家——吴稚晖、吴中行、薛伯青、汤德胜

 

原创 编纂 张尚金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正式公布达盖尔摄影法(银版摄影法),摄影史就以这一天作为摄影术诞生的纪念日。摄影是近现代新兴的文化事业。根据史志资料记载,常州武进籍至少有四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摄影名家,现分别摘编如下:

中国摄影的探路人  吴稚晖

2016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稚晖学术研究文集》124—134页,由无锡市历史学会会长汤可可撰写了《中国摄影的探路人——吴稚晖与摄影述略》一文中指出:吴稚晖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或许算不上是摄影家。但他爱好摄影,是中国较早接触摄影,从事摄影的人之一,并且一途“如发疯然”沉迷于摄影,对中国早期摄影事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中国摄影》曾有专文评述,称他为“百年前中国摄影的探路人”。该文一、在英伦学习照相:吴稚晖最早接触摄影,是在1904年3月。在伦敦,他在印刷厂做排字工人,维持生计,同时补习英文,进入丽景街的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写真铜板。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照相和制版。根据其日记载,自1906年3月起,吴稚晖开始学习照相术。随着技艺的进步,初学摄影的激情转淡。又因为极大的精力从事革命斗争和社会活动。1908年起摄影不再进入吴稚晖的日记。但这项爱好他一直没有放弃。……1935年,为应对磨刀霍霍的日本军国主义,年届古稀的吴稚晖奉命前往西南地区,考察地形、交通、物产、人文。3月,他与张静江、李石曾等人乘民生公司轮船进入四川。在成都《建设报》记者偶遇正在暑袜街九龙巷口小餐馆用餐的吴稚晖,立即入座采访。事后报导说:“吴氏现年七十晋一,红光满面,身体健强,行路极快,恐青年尚不及。手中常提蓝布口袋,内装照相机一具,及成都街图一纸,与普通人无异,毫无官僚习气,诚令人佩服”。二、以照相传播科学民主。1906年,就在痴迷摄影和制版的时候,他与同在巴黎的张静江、李石曾一起,不遗余力地宣传“人无分平富,国无分界限”的无政府主义,借以抨击清政府的专制腐败,鼓吹民主革命,当时被称为“巴黎三剑客”。1907年初,三人在巴黎达侯街创设世界社,在健康街开办中华印字局,着手编印《新世纪》周刊和《世界》画报,由吴稚晖主持社务,负责编辑和发行工作。周刊旗帜鲜明,文字犀利,对清皇朝的倒行逆施痛加针砭,对社会革命和民主政治热情讴歌。同时配发各类图片,介绍欧美革命的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在海外华人圈产生广泛的影响,与汪精卫在日本创办的《民报》相呼应,成为革命党人在海外宣传的两大喉舌。其中很多照片为吴稚晖所摄或翻拍。《世界》画报增刊《近代世界60名人》,简介世界名人的生平业绩和思想,附有精美的图片,在国内受到热烈追捧。画报配图精当,印制精细,反映了吴稚晖对照相制版技术的掌握。这不仅在中国属于首创,而且技艺水平优于日本,为亚洲画报的鼻祖。三、面向大众的照相叙事  1907年1月,在参观巴黎博物馆之后,吴稚晖与友人们一起讨论城市建设、公共教育、科技进步等,就有了写作的冲动,想把他在留学欧洲期间接触到的天文、地理、理化、生物等等一系列新知识介绍给国人,“拟先作照相书”。以后,他以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为背景,托名已故的朋友王英冕(曼卿)及其次女王蕖(继英)和已故的外甥冯伯始(王蕖的家庭教师)为书中人物,在从北京到天津再坐轮船“海晏号”逃往南方的路上,相互讲述、争辩有关科学和文化问题,写成一部章回体科学小说《上下古今谈》。这本书通过对西方工业文明进程的形象描述,起到提创科学和工艺的作用,旨在唤起国人关注科学新知的觉悟。[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吴稚晖先生编年事辑》作者徐霞梅在《吴稚晖与新文化》一文中称《上下古今谈》是一本浅显风趣、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19116月,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白话小说,比1918515日鲁迅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早了七年。编者注此小说比1913年在《小说月报》上刊登的鲁迅(周树人)第一篇小说《怀旧》早两年。]《上下古今谈》的第八回“望远镜先登荷兰市,写真术创始协南城”,通过“海晏号”上一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潮州籍水手老郭的讲述,以及老郭转述他在美国旧金山开照相馆的表兄的说法,介绍照相术的发明经过以及传入中国后的情形,澄清国人对照相的一系列误解,对照相作一个科普性的介绍。这是国内最早对照相进行通俗介绍的科普作品。四、与几位摄影师的交往  吴稚晖热衷于照相,但保留下来那些摄影作品,目前无法确认。这是因为,吴稚晖只是把照相作为其生活的一种手段,而并不打算去当一个摄影师。用他自己的话说,太太小姐们学习针线,并不都是要去做裁缝,所以他并没有编印自己的摄影作品集。另外,他60年间积存的个人资料计100多箱,仅有7箱于1949年初运往台湾。其余“除行前焚毁少部分之外”,均已散失。但他常把自己拍摄的好照片加印了分送朋友,所以与他交往的亲朋好友和摄影家朋友的资料中,或许可以找到他的作品。与吴稚晖相善的摄影界人士,主要有这样几位:赵鸿雪(18701915),江苏无锡人。孙鸿哲(18761937),江苏无锡人。郎静山(18921995),浙江兰溪人,著名摄影家。19346月,吴稚晖与郎静山、张善孖、张大千等在黄山相遇,对他们以黄山为题材的绘画、摄影很是赞同,与他们一起登都天峰,访文殊院,还为他们题写多幅黄山诗联,广事宣扬。以后,郎静山的一位朋友盛学明在黄山祥符寺旁开设一家照相馆,吴稚晖也给予不少帮助和指点,还与郎静山一起帮他在上海购买投币自动照相机。抗战中,郎静山携家眷避居重庆,在北温泉公园见到吴稚晖,吴稚晖建议他,不妨将拍摄的照片,“揀些风景美好的,出售若干,以贴补成本”。听从他的建议,郎静山举办了首次个人摄影作品展,其中西南风景每帧订价10元,一下子拍卖出有400张之多,以此项收入出版了《静山摄影集》画册和《集锦摄影概要》一书,由此跻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晚年的郎静山曾写下《稚老与我一段因缘》一文纪念与吴稚晖的交往。文中说:“稚老一生不做官,善诙谐,平民化,待人接物,诚恳和谐。对后生小辈尤其爱护,视同家人子弟”。

驰名中外的摄影家  吴中行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1998年版《武进县志》942页载:吴中行(1899—1976),县城(今常州市区)人。青少年时代就喜爱摄影艺术。早年曾在上海加入中国早期的摄影团体黑白影社,兰社,并任黑白影社理事。30年代,他的摄影作品就驰名中外,在英国、法国、美国和瑞士等国参加国际摄影展览,曾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聘为会员。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画院举行个人摄影展览及出售照片的全部收入捐赠给汉口受灾难民。解放后,积极拍摄反映新中国山河新貌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的照片,曾出版《吴中行摄影艺术选》《吴中行摄影艺术选辑》《吴中行摄影艺术集》。出席过全国第三次文代会,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

中国电影摄影大师  薛伯青

2016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武进人物》780页载:薛伯青(1910—1989.05.27)武进横林镇余巷村人。中国电影技术的开创者之一。17岁在上海学摄影。20岁进入电影界,胜任电影摄影、洗印、美工、化妆等多项业务。1936年(民国25年)冬赴绥远前线拍摄抗日纪录片《百灵庙大捷》,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7年11月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利用合法身份,长期从事地下斗争,曾先后4次前往淮北抗日根据地,采访拍摄《彭雪枫师长追悼会》《新四军骑兵团》《新四军的部队生活》等新闻片。1946年,拍摄《上海反内战大游行》,在国共和谈期间,周恩来曾把这一组影片在中外记者会上放映,有力地驳斥国民党当局的诬蔑和谎言。1949年1月,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坚强不屈,后经多方营救获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担任华东海军摄影队队长,参加拍摄《南昌舰起义》《一江山战斗及剿匪》等多种重要资料片。1952年参加八一电影制片厂组建工作,为建厂奠基人之一。1953年赴朝鲜前线参加《钢铁运输线》等纪录片的拍摄,时间长达两年。回国后,他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37年之久,参加拍摄的《激战前夜》《黑山阻击战》《狼牙山五壮士》《永不消失的电波》《二泉映月》《东方红》《在长征的道路上》等10多部影片,在军内外均有广泛影响。他一生参加拍摄105部影片,是中国电影技术的开创者之一。1979年他以69岁的高龄被接纳为中共党员。他曾任八一电影制品厂摄影总技师,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二、四、五届理事。生前关心家乡编史修志工作,热情接待到北京搜集资料的工作人员。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汤德胜

汤德胜(1947—2025.9.8)武进圩塘(今属常州市新北区)人,汉族,台眷,中共党员,大专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职称,曾任武进县(市)文化局副局长、武进市文联主席;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六届理事等职。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心装群众,情系百姓,收获了许多精品佳作:“公社幼儿园”等100多幅摄影作品入选历届国展和国际大展,并在国际、国内的多次摄影作品展中获得过金、银、铜牌奖。中国摄影出版社从1989年至今出版了《留住历史》(抗洪救灾摄影作品专集)、《江南风情》《汤德胜眼中的外国人》《狂野非洲》《情系红河》等5部作品集,这些影集分别由郎静山、李可染、冯其庸、袁毅平、程十发、杨恩璞、吴常云、翁庭华等大师提笔作序。由于汤德胜业务政绩突出,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晋升工资两级、常州市政府分别给他记大功一次和记三等奖功一次)、江苏省文化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文艺工作者;由于领导群众文化工作突出,被评为全国群文先进工作者和1991年全国抗洪救灾先进工作者。

1983—2002年,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上海电视台都分别拍摄、播放过《摄影家汤德胜》的专题片,《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摄影天地》和《中国文化报》等都作了专题介绍。

汤德胜为1988年版《武进县志》[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最高奖)],拍摄彩照70幅(杨汉平、刘建中协助拍摄)。为武进地方志事业作出了贡献,2003年获“江苏艺术家”称号。2007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2008年被评为“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30多幅抗震救灾作品入选省和全国影展,6幅作品被省和中央档案馆收藏。2016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武进文化志》和南京大学出版的《武进人物》都将汤德胜列入了人物名录。

“延陵季子文化”2025年第36期(总第60期

“延陵季子文化”微信公众号

顾问:张尚金

编辑:程中伟

校对:郑国强 黄海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