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蓝山县塔峰镇古城村的斑驳老墙下,一段关于三根金条的往事穿越近百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1934年,山河破碎之际,青年彭先甲毅然加入红军,将祖辈积攒的三根金条与200枚银元悉数带出,用作革命经费。这三根凝结着家族心血的金条,没有成为家人安稳度日的保障,反倒化作了照亮长征路的星火,见证着一位普通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家国抉择。这个真实的红色故事,如同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为当今社会提供着深刻的教育启示。 一、故事:三根金条背后的信仰抉择 1934年的华夏大地,黑暗如墨,革命烽火却在绝境中燎原。古城村的彭先甲目睹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在国家大义与家庭私利间做出了坚定选择。阁楼里那只木盒中的三根金条,是祖辈辛勤劳作的结晶,本可让家人在乱世中免于饥寒。但在彭先甲眼中,民族独立的希望远比个人安逸更珍贵。 出发前,他怀揣金条踏上长征征途,雪山寒风、草地泥潭与敌人的围追堵截都未能动摇其信念。这三根金条不仅为缺衣少食的红军队伍解了燃眉之急,更成为革命年代军民同心的见证——正如《半条被子》彰显军爱民的深情,彭先甲的抉择诠释了民拥军的无私。最终,他杳无音讯,将生命与财富一同献给了革命事业,只留下那三根金条承载的赤诚初心。 二、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 (一)铸牢家国情怀,传承奉献精神 三根金条的故事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展现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内涵。彭先甲舍弃家族积蓄支援革命,并非无视亲情,而是深知”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在物质生活丰裕的今天,不少人陷入个人利益的小圈子,对家国责任缺乏感知。这个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提醒当代人:从革命先辈用财富乃至生命守护家国,到如今戍边战士、抗疫医护的默默坚守,奉献精神始终是民族存续的根基。它教育年轻人跳出”精致利己”的局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时代征程中书写奉献篇章。 (二)坚守精神信仰,抵御物质诱惑 在那个动荡年代,三根金条是实打实的”硬通货”,足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彭先甲的抉择,本质上是精神信仰对物质诱惑的胜利。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时有抬头,一些人将财富多少作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利益面前迷失方向。而三根金条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占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如何运用财富实现更高追求。它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与价值观,像革命先辈那样坚守精神家园,让物质财富成为服务社会、成就理想的工具,而非人生的终极目标。 (三)凝聚人民力量,厚植群众根基 革命的胜利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结果。彭先甲的三根金条,是无数群众支援革命的缩影——正是千千万万百姓的无私付出,才构筑起革命胜利的铜墙铁壁。今天,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需要凝聚最广泛的人民力量。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制胜法宝。它教育党员干部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也引导普通民众明白自身在时代发展中的责任与价值,从而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四)激活红色记忆,延续精神血脉 三根金条的故事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却以小人物的大抉择,让红色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年轻一代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宏大叙事层面,缺乏情感共鸣。这类具象化的红色故事,能让年轻人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崇高品格——彭先甲并非天生的英雄,只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义的选择。它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提供了鲜活载体,让年轻人明白:革命精神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担当,从而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从长征路上的三根金条,到新时代的精神传承,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初心与信仰。这个红色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时刻提醒着:唯有坚守家国情怀、筑牢精神根基、凝聚人民力量,才能在新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