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中医风采录
第一集:新中国中医奠基人——吕炳奎
导 语
中国中医,渊源流长,伴随着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走进现代,走到今天。
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问题,关系到几亿劳动人民防治疾病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新中国建立后,中医药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大批中医人,为建立现代的中医药体系、传承中医药事业而执着奋斗,谱写了一部崭新的中国中医药发展辉煌史诗。
吕炳奎
吕炳奎,就是一个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
第一部分:中医“司令”吕炳奎
吕炳奎,1914年1月出生在上海嘉定望新杨甸村。高小毕业后,拜嘉定名医汪志任为师,20岁正式挂牌行医。吕炳奎自订医训:医为仁术,以仁爱之心,救死扶伤,扶贫济困,善心善意为病家服务。1938年8月,吕炳奎参加革命,先后担任嘉定外冈游击队队长、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支队长、海防大队政委,松江地委常委、苏南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协秘书长兼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卫生厅厅长兼党组书记。吕炳奎“重操旧业”,有个故事——1954年春节前夕,江苏省委邀请南京市各界专家吃年夜饭,席间很多人感叹,中医人才匮乏、师资短缺,担心后继无人。省委领导就向大家介绍吕炳奎,说:“咱们新四军藏龙卧虎,吕部长就是名医出身,名副其实的‘中医司令’前些年兵荒马乱,身不由己,现在应该归队了。”专家们齐声赞同办1所中医院、1所中医学院,一致推举吕炳奎担任院长。就这样,吕炳奎重返医门,改任了江苏省卫生厅长兼党组书记。在吕炳奎的筹划下,新中国第一所中医学院——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建立了。从校址的选择、师资的安排,直至教学方法,他都亲自过问。200余名中医师资脱颖而出,成为后来全国著名中医院校的骨干教师。吕炳奎还亲自支持编写了27种中医教材,积累了中医教育的成功经验。
第二部分: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中医司司长吕炳奎
1952年,中央决定在卫生部设立中医司。1956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任命书”,调任吕炳奎为卫生部首任中医司司长。吕炳奎入主中医司,是本着为中医事业“请命”。一上任,就立即着手筹建北京中医学院,亲自落实经费、选定校址。当时,北京中医学院无教师、无教材、无法进行正常教学工作,吕炳奎匆匆赶到南京,调教师、借教材,终于使学院走上正轨。
在吕炳奎的精心组织筹划下,全国遍地开花办中医学院。至1960年达到23所,一大批中医人才茁壮成长。1958年,吕炳奎主持起草《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的报告》,毛主席当即在报告上批示:“中国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62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困难,要将全国中医学院精简到5所。吕炳奎得知信息,连夜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据理力争,要求保留全部中医学院。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专门为此作出决定“中医学院的问题再考虑”,终于保住了23所中医学院。1962年底,任应秋等5位中医老教师,针对中医院校毕业生的中医理论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写成建议书,由吕炳奎修改后上书卫生部,这就是著名的“五老上书”。
1982年,经吕炳奎策划,根据吕炳奎建议,“全国中医学院和中医医院工作会议”在湖南衡山召开。
会议明确“中医学院必须成为培养中医人才之学府”、“中医学院必须体现中医优势、中医特色”的指导方针。
同年,吕炳奎又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座谈会”。之后,一部部传世医药名著顺利出版发行,广为传播。
1984年,吕炳奎还与卫生部老部长崔月犁等人创办了“中国民间中医研究开发协会”,“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建立分校24所,培养了3万多名中医人才。
1994年,吕炳奎在北京收徒,河北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原石家庄中医精神病医院院长李浩成为他的弟子。
后来,李德民也成为他的弟子。
1994年,吕炳奎之子吕嘉戈出版《易经新探》、《气功医学之经筋学说》,继承家父振兴中医的事业。
2002年,89岁高龄的吕炳奎写下一封“万字书信”给国家领导人,呼吁“挽救中医,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设立中医与西医两个在行政等一切方面平等的行政机构,终止西医统治中医的行政模式,加强和扩大中医药行政部门的相应权力,力求将传统中医药发展为主流等主张;还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只力量共同发展的方针。
2003年“非典”期间,吕炳奎向有关部门请缨,并组织医疗小组,开出了非常有效的处方,在民间广受欢迎。
吕炳奎
第三部分:中医泰斗吕炳奎
吕炳奎少年时拜名师学习中医,经过5年苦学,得中医真谛;20岁挂牌坐堂,悬壶济世,医名鹊起。国难当头,吕炳奎投身革命,一手拿钢枪、一手施医术,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吕炳奎上世纪50年代初重返杏林,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组建、恢复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吕炳奎既是中医临床的资深专家,又是中医管理的杰出行家;既有深厚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又有独到的现代中医思想造诣。吕炳奎对新中国中医事业发展的贡献巨大。台湾中国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陈立夫曾致函吕炳奎:“中国医药乃文化中极重要一环。大陆主持卫生行政者对中西医无歧视而予以平等发展,中医药之弘扬,惟赖大陆诸公之努力矣。”
吕炳奎
吕炳奎在89岁时写的“万言信”中说:“从50年代起,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扬作过许多次正确指示,我们坚决执行,获得显著成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医事业写入宪法,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变了中医依附于西医的从属地位。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中医药事业可以振兴了,中医的水平可以提高了。”吕炳奎说:我的生命是属于中医事业的。